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44

[ 李文君 文选 ]   

如何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 李文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学生和文本对话都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和文本对话学生更能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愿就此谈一点浅薄之见。
  
  一、回归——探究写作背景
  
  众所周知,作者在写文章时,总是源于心,发乎情,他所写的是当时的情景,表达的是当时的情感,而文字正是作者的心声。因此,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让学生探究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对文章思想的体会。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早》一文,这是一篇游记,一般作者对于参观后的游记写法是描述建筑的布局,然而该文作者吴伯萧首先命题创新,为什么用“早”字作为游记的题目,学生不理解。另外文中陈述鲁迅三味书屋的重点却是园内的蜡梅花以及“早”字的来历,这一点又让人心生疑窦: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这种写法?首先,教师找来吴伯萧所写的原作,通过细读比较,原来题目作了改动,内容上也作了改动。原文写到吴伯萧去浙江绍兴,参观了当年鲁迅读书的场所,见到了那株饱经风霜雨雪而现在依然开得灿烂的梅花,也听到了讲解员介绍鲁迅在桌上刻“早”字的来历,想到鲁迅一生勤奋不止,熬干心血唤醒民众,吴伯萧感慨万分,他多么希望现在的少年朋友能够如同中的蜡梅花,做“东风第一枝”,一如鲁迅奋斗的一生——时时早:事事早,珍惜大好光阴,学有所成。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游记要这么写,因为他对少年学生怀有殷切的希望,要对鲁迅表达深深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二、换位——体悟人物内心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体悟人物内心,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主旨,那么如何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有效地体悟人物内心呢?以苏教版第八册《黄鹤楼送别》为例,孟浩然与李白年龄差距很大,然而因才情人品相近,两人极为投缘。阔别之后相逢,饮酒吟诗甚欢,分别之时,李白惆怅满怀,心中难以割舍,于是挥笔写下千古名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流传千年、广为后人赞誉的诗歌情真意切,然而今天的学生却难以体会。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之后,采用课本剧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教师适时点拨:李白仰慕孟浩然的人品,钦佩他的才华,非常想与他多叙几日,然而事与愿违,只能各奔东西,孟浩然对李白这位小自己很多岁,然而才华更加横溢的年轻人,同样非常青睐,二人难分难舍。这样体悟人物的内心,并用恰如其分的动作诠释人物的情感,就是换位思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探究人物的内心。
  
  三、延伸——拓展文本内涵
  
  阅读文本更要超越文本,这是阅读教学的更高境界,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有的语言精练,有的思想深邃,有的布局精巧——虽然这些文章精妙绝伦,但是也可拓展延伸。如教《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等写景文章时,这些文章如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学完文章之后,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景点,去亲身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一下如此多娇的江山。同时也可找类似写景类美文,阅读、交流,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如何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