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信息化,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已经越来越逼近我们的生活。为了使未来的人才适应这种状况,就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新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必须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广吸收,厚积累。而通过恰当的评价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素养,使语文学习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着眼阅读现状。明确评价方向
通过对比性的个案研究,我们发现学生阅读素养的差异基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持续默读坚持的时间长短的区别。有的学生一捧起书来就舍不得放下,每天中午12点左右,午间阅读时间开始前就已开始了阅读,直到规定的阅读时间结束后,还在看。有的则看了几分钟就开始心不在焉乱地翻起来。2 阅读自觉性的区别。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午间持续默读活动、课外阅读指导课、自由阅读课)带有一定的纪律约束性,有部分学生受不了这样的约束。在家进行课外阅读的差异就更大了。有的是每天完成作业后一定要看书,基本能看到晚上九、十点钟,有的则需要父母经常敦促,却难得见他看一次书。3 阅读中思维含量的区别。认真阅读的学生不仅能记住所读的内容,而且一般会随着所读文字本身赋有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相应的感情变化,并有时会显示于表情中。在阅读交流中发现,这部分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善于思考,能对所读文字中的人或事形成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评价。而另有部分学生读完后只记得大概的几个人物名字,或最精彩的故事梗概,只能用“好看”“好玩”等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且无法津津有味地向别人转述。这部分学生约占10%。4 完成阅读题的质量的区别。他们在阅读素养上的差异最显著地表现在完成阅读题的质量上。每次测试,阅读题答题成功率接近100%的约占20%,成功率在50%以下的约占15%,后者不仅是需要发表自己见解的题目会错,就连答案在短文中的照抄的题目也会错。在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发现,像“根据短文填空”这样的题目,他们在读到含有答案的句子时竟丝毫没有察觉。而当你提醒他再读句子两至三遍时,他又能找到答案。这说明,他们平时阅读时没有思考的习惯,不善于边读边思考所渎文字的意思和所含的信息,也表现出他们对文字的理解不太敏捷,需要阅读几遍才能有所感悟。
二、构建评价体系,指导有效阅读
针对学生现状,我们确定了以下评价内容:
1 爱读书。我们首先关注的就是学生读书的兴趣,而这又集中体现在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上。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的课外阅读,我们就认为这是自主阅读,能持之以恒地(经常,不间断地)、有规律地(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或地方,有固定的阅读来源)进行自主阅读,我们就可以说他已养成了自主课外阅读的习惯,他对课外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2 多读书。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会与阅读材料中的人物或情景产生共鸣,会从阅读内容中获得某种愉悦的感受。同时,也会从读物中学到知识,获得对世界、对人生中许多现象的客观或主观的、清晰的或模糊的认识,从而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段,学生身心不同的特点,他们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范围也应有所不同。低年段学生适合阅读注音版的、内容短小充满童趣的读物,如童谣、诗歌、有关小动物的简短童话等;中年段开始阅读纯文字性的读物,篇幅稍长,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或围绕一个内容有完整的表述,如世界名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语言》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内容新奇、充满科幻味的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以及一些内容贴近他们生活的作品,如杨红樱系列,布老虎丛书等;高年段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开阔了,除了故事类的、知识类的,还有文学类的、政治历史类的,除了读书,还读报读杂志。以上是我们在实践中了解到的各年段学生的阅读情况,据此,我们可以从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上来评价他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阅读思考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
3 会读书。针对读物内容的不同,阅读的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在阅读中技巧的运用和阅读方式的选择也是评价的一个依据。对侧重信息量的读物,如报纸,我们就要会用浏览、跳读等技巧,首先抓住大标题,确定自己需要阅读的内容,还要熟悉报纸的版面安排,以便迅速地找到选定的内容。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读整本的书。而对于内容比较有意义的,如知识性的,对人有启迪教育意义的,或描写精彩的语言类的,我们就要精读,甚至做批注、摘抄,将之摘录下来或制作成读书卡片,写写读后感。结合每年校读书节活动开展相关的评比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提高自我要求。
4 会运用。阅读是一种行为、一种方式,它有着自己的目的。有时阅读是为了给生活注入调节剂,丰富生活;有时阅读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的需要。而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是急需雨露滋润的娇嫩的幼苗,各种有益的读物正是那甘露。因此,在阅读的同时要将阅读的内容、感受的情感进行内化,这就是积累。积累阅读的内容,积累阅读的体验,厚积而薄发,将之融进自己的知识体系,渗进个人的人生认识中。可以经常做做摘抄,写写读后感,通过知识竞赛、读书会、出黑板报、做手抄报等形式对阅读的成果进行展示。
三、培养阅读习惯,致力终身学习
阅读素养终究还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是进行其他学习的基础。从致力于终身学习的目的出发,我们还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创设便捷的阅读条件,引“鱼”入水,让阅读融人生活,让阅读成为习惯,使学生与书为伴,达到“知行合一”。
我们的做法就是全校开展“午问半小时”阅读活动,有制度保障,有红领巾文明岗的监督评价。这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了每日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明星班”的竞争中形成了强烈的自主阅读意识,以热爱阅读为荣。
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渎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我们要借着对阅读的无限激情,扬帆远航,直达理想的彼岸。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在日积月累中,巧用评价“指挥棒”,激发阅读原动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功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点亮每个人心中那盏精神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