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既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中所提问题的有效性,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师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都必须能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如此所提问题才是有效的。那么如何确保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提问于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情感上
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所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说,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个性差异等。特别是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尽量使所提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相适应。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要尽可能形象一些,更具趣味性一些,难度尽可能降低。综上所述,老师提问必须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问题的数量与难度必须适中,做到“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人是有情感的,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的提问还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与个性。
二、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课堂提问应当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新旧相连,不断拓宽知识的内容。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应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具有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认知的桥梁”,促成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10万支箭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而不是借来的,题目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教师在肯定了该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后,紧接着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诸葛亮用草船借来的箭,后来又干什么了?”引导学生联系以往学过的《赤壁之战》,较好地解决了对“借”字的理解。
三、提问必须有利学生思维活动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在思考、质疑中进步,就要求老师在讲课中巧妙地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进行启发。向学生提问的质量高低,跟课堂成败有重要关系。提问得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提问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提问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要避免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上绕圈循环,应力求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从而有效获取知识。
四、提问的频率和节奏要适当
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不透风,搞得学生穷于应付。这种高频率的提问节奏,形成了师生一问一答的情景,教师追求的只是结果而不是思维过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等能力的发展,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与此相反,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只提一两个问题。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便只是站在讲台前面看着,间或有些评价性的语言,或任由学生发言。以上两种节奏的课,都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一种过紧,一种过缓,不仅缺少错落之美、和谐之美,而且都没有遵从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随着年级增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主要应减少浅思维度的提问,保留有深思维度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