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走进学生的生活并不难,难的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有这样几颗心:
一、爱心
一切好的教育方法、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首先要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学生心中才有太阳,才有蓬勃的朝气,才有闪光的智慧,才有崇高的灵魂。班主任有爱心,班级才会有生命和活力,才会成为人才的摇篮和精神的家园。爱心教育就是具有主体性的教育,班主任要心中有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真诚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要注重情感教育,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平时,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并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给予学生自信的力量,从潜意识方面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爱并不等于纵容,要做到“严”“爱”结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工作中不偏爱学生,该批评时就批评,该表扬时就表扬。不歧视差生,对那些调皮、贪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需要多费一些心思和时间,细心地辅导,促使他们积极进步,提高学习成绩。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也教会了学生如何爱别人。
二、耐心
教育最需要耐心,学生也需要有耐心的老师。因为教师的脸色、情绪、心理最能直接地作用在学生身上。教师很有耐心地同学生交谈,会给学生以理解和信任感,会让学生感到兴奋和愉悦。上课时,教师耐心的指导,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师生架设沟通的桥梁,.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这是耐心的一种形象化比喻。教师担当着是教书育人的重任,既然是重任,当然不可能轻松完成。因此,当面对后进生的“顽固不化”要发火、动手时,教师一定要提醒自己,再给他讲一遍:当教师面对后进生反反复复就要灰心丧气时,教师一定妥提醒自己,再给他一次机会。
也许,这只是一点耐心,但对于学生而言就如同一块垫脚石。这块“垫脚石”让他们有了希望,让他们触摸到了成功,让他们有了向上攀爬的勇气与力量。老师,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耐心。
三、童心
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班主任应当具有孩子一样的童心,扮演和学生一起“淘气”的小朋友角色,再现学生淘气时的心理,体会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感受他们“少年也有愁滋味”的烦恼,通过童心达到师生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相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问题,自觉地进行“心理移位”,用心去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地理解学生。
不将学生的想法成人化,不用有色眼光看待学生,而要用直接的、不拐弯的眼光真诚看待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必须有一颗童心。
四、反思之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班主任,还须经常反思自己各方面的工作。管理工作既是一门领导科学,又是一门领导艺术,许多东西责在总结,贵在反恩。班主任工作很难避免固有经验或思维定势,因此要经常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和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自我、认清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升华自我,尽可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取得工作的主动权,这对班主任工作无疑是大有帮助的。班主任工作是真正地使每个学生“成其为人”,不仅是心智的成长,还有情感的濡染,意志的砥砺,人格的完善,力求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