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23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三化”矛盾及解决办法

◇ 汪婷华 金坤荣

  目前,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阅读教学的高成本化、高位化、功利化等,这些都导致了阅读教学偏离其本位目标,陷入了新的误区。这样的现状,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思考和警惕。
  
  一、贵族化与常态化
  
  [案例]一位老师为了上《愚公移山》示范课做了如下准备:花了半天时间到街上去,就“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智叟,你会向愚公说些什么”这两个问题去访问两个外国人;花了较多时间做了一个精美的课件;又花了若干时间进行教学设计;花了45分钟时间试上该课,打磨教学过程。最后在全市研讨会上公开亮相,评价反响较为完美。
  [思考]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课堂教学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这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课改示范课”。从这些示范课中,我们看到了教师教学方式变得理性与智慧,看到了学生学习方式变得积极与主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课改示范课”大多投入了高成本——学生课前充分有效的预习、教师两三天的备课时间、绚丽多彩的多媒体形式、难以挑剔的精致课堂、丰富多面的课堂拓展。毫无疑问,这样的课不是“常态课”,而是属于高成本的理想化的“贵族课”。
  如何处理好常态化与贵族化的矛盾?我们认为,更需要关注的是“常态课”该怎么上,而不是观摩理想化的“贵族课”怎么上。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考虑: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低效课堂变成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
  
  二、高位化与文本化
  
  [案例]课文《松树金龟子》的结尾,作者呼吁人们善待金龟子,“别去打扰它”。一位老师在解读这段内容时,没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身边有没有威胁到野生动物生存的事情发生呢?对于这些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人们,你想要对他们说些什么呢?你又准备如何去保护这些野生小动物呢?很快,本来稍有点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上课老师也颇有得意之色。几个问题讨论下来,老师最后做出总结:作者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要与环境和谐相处,要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个环节花去了20分钟。
  [思考]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一些教师特别注重挖掘人文因素,使人文性在语文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人文性在语文课中的比重与地位与日俱增,反之,工具性的地位在日渐衰弱。这样一来,语文老师似乎变成了政治社会课老师甚至是综合实践课老师,他们不再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不再把语文当做语文来教,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已经成为稀有之物。就如上述案例,老师如此接近生活的话题一出,同学们的讨论十分热烈,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但是,这样的讨论一味地追求“体现人文关怀”甚至从文化的角度将文本的意义拔到一定的高度,与文本字词句的研读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教学还是语文教学吗?这样过于高位化的课还是语文课吗?
  所以,我们决不能让“高位化”成为改造语文课堂的“虚招”。我们要考虑: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语文学科的正确价值观?
  
  三、功利化与内需化
  
  [案例]一位初三老师说:“现在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将重点课文的文本意义理解透彻,就能应付中考课内阅读多变的题型。”也有老师说:“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原有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
  [思考]阅读教学课上,老师究竟教什么?学生究竟学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强调阅读实践的阅读教学无疑使阅读日渐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有利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但按上述案例中的老师的说法,就是把文本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这种瞄着中考教语文的“功利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是否有较大的价值?阅读题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实践与积累感悟,阅读训练纯粹成了技术性的训练。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然的阅读,绕过阅读量的积累而沉入题海,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乃至提高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的宗旨。
  所以,我们不能让功利化泛滥横行。我们要思考:如何使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如何调节好内需化与功利化的矛盾,促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面对“贵族化、高位化、功利化”的阅读教学,我们语文老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发扬语文教学传统,深挖洞、广积累、求实效,努力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氛围。
  
  一、以注重熟读为起始点
  
  “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实施策略就是熟读。文本的思想内容在熟读中得以吸收理解,结构思路在熟读中得以清晰梳理,语言技巧在熟读中得以鉴赏积累。
  首先,熟读需要专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倍功半。”的确,如果只是囫囵吞枣的浏览,那么你无法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并与他们对话,读出其中隐含的深意,更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会,这就称不上是有意义的有效阅读。但现在,有些教师在上课时,为了完成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在同学们阅读课文时,说很多提示性的话,试图把学生的思路自然引向需要的轨道,这样就会在有意无意间打断同学们的自我思考,影响同学们思维的扩散,结果就是只有老师要的答案,没有同学们精彩的独特见解。其次,熟读需要时间。更多时候,老师只是在要解决某个问题时才让同学们读书,问题解决了,书也不读了,没有给同学们相对较多的阅读时间,就没有深入细致的阅读,更没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无疑与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是相悖的。熟读需要深思。理解文本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在充分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之后,才能对其形成真正的鉴赏和有价值的评价语言。但解读文本不仅是解读文本作者的意义,还要读出文本的历史社会意义、读出文本的读者意义,即在理解文本作者意义的基础上,能有自己源于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真正形成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样才能达成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初衷。
  
  二、以学习语言为着力点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语言。著名特级教师张伟提出了阅读教学的球形理论,即阅读教学要抓住“球心”,保持文字的向心力,抓住文章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文章的整体性,保持好这个“圆球”,达到“浑凝调和,周通一致”的境界。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更多地、更深地接触语文材料,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用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上,从而达到既丰富资源,提高语文素养,又确保语文教学保持姓“语”本色的目标。
  我们更应该在语文课上认真设计语言实践的过程。在这点上花些工夫,有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时弊,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1 引导学生在课堂生成的语言学习环境中,积极参与交流,在彼此思想情感的碰撞中积累感性语言材料;2 对文本提供的材料要细致挖掘,对个别关键字句所表达或暗示出的情感作“点穴”赏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也许是因为拔了何首乌……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问壁……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一句中情感丰富的体验;3 着力让学生去“体验”语言,我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即语言经验的积累过程,是不断地模仿与练习,不见其增,日有所得,是渐修渐进,一朝顿悟。如《夏》中有一句话:“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作者在写春与秋的色彩时用了“冷”和“热”,这是很抽象的,作者便用“碧波”“嫩竹”和“夕阳”“红叶”这些比喻来具体地表现,使人对这两个季节所蕴含的道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我就让同学们也用相同的修辞和句式写写“夏”和“冬”。通过阅读课上这样的语言实践,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无疑会日渐提高。
  
  三、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
  
  要想子弹射程远,就要尽量装足火药,而不是努力扣动扳机。语文阅读教学当然要有适应性与包容性,但更要有前瞻性,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着眼于能力形成的过程,应立足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将现时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适度超越现实。如果急功近利,计较一时得失,只迁就当前考试制度和应试需要,那这种短视教育的行为就会贻误后代。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
  那么,阅读教学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呢?首先,阅读的习惯与能力要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突出了阅读的地位:“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阅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信息更替频繁、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次,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要有毅力。人都有惰性,任何长久的习惯或较强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外在压力或内在需求,大多是很难培养成功的。语文学习也一样,同学们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或较强的阅读能力,必须做到坚持!坚持每天阅读半个小时,坚持每天写日记。这些事虽然不难,但要坚持,绝非易事。在坚持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培养了能力与习惯,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良好的品质——毅力。
  总之,我们在欣喜于课程改革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警惕在这个全新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知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或许,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脱离“贵族”家庭,丢掉“高位”虚招,舍弃“功利”欲望时,才能真正迎来阳光灿烂的明天。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三化”矛盾及解决办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