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这是一个社会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当今人才衡定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将就“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作一些探讨。
一、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会学习、善于学习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埃德加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变革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大家一致同意: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因此可以知道,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具备自主阅读能力是学生未来获得发展的根本。一个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不但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更要具有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的能力。只有如此,学生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获得完美的共生。而他们现在,正在校园接受教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教给他们终身受益的知识,即一切关于方法的知识。
(三)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支柱课程,目前无论是识字、阅读抑或作文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就培养学生具有自主阅读能力来说都存在着一些弊端,尤其是阅读教学,问题更为突出。
1 重知识,轻能力。现行的评价机制使得阅读教学一直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教师撇开生动的课文,只拎讲相关知识点,然后进行反复的强化练习。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特感悟,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尤其忽视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2 重教法,轻学法。目前的阅读课堂教学,主要关注这样两个方面:(1)教师是不是华彩四溢,学生是不是因情而动,课堂是不是感人至深;(2)师生,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是有一两个所谓的亮点。这样的关注直接导致教师不敢尝试,不敢有意外。那么学法的指导、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自然是无人敢去轻易尝试的。
3 重结果,轻过程。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及在这两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的情况却相对忽视。
以上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着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的未来。基于此,我认为研究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是为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的。
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内涵
自主阅读,是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亦步亦趋进行阅读的“他主阅读”相对立的概念。这里的自主阅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自觉性。它主要是指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拿到教师指定的一篇文章时,能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自觉地进行自我探究、自我体验活动,并能在交流时乐于自觉地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对同学的理解体验进行补充、丰富或提出异议,进行商榷。其次是主动性。学生在自觉阅读文本时,能够主动地独立地积极地思考,自己来把握、赏析文本,不懂不会的,能够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能够主动地与同学交流看法,分享各自阅读所得,有效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理解。最后是创造性。它是学生根据文本,联系自已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对文本所作出的创新性理解。这种感受与理解是学生将文本意义与自己内心声音相融合的一种新境界。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是自己的看法有新意,就是创新,我们就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所要探讨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策略培养小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自主阅读能力的获得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成功的,它需要长期科学地培养。而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对于学生这个能力的获得尤其重要。因此在进行自主阅读教学策略探索的过程中,我首先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一)在宽松的氛围中细读品评。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在课堂交流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只要不存在大的价值观偏差,我们都应以欣赏的眼光去接纳,以保护学生创新的热情。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心理自由,让他们沉浸在自己对文字的独特感受中,从而培养他们文本细读品评的能力。
所谓“文本细读”其实就是充分阅读,反复揣摩,从中获取知识、能力、语感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呢?首先要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阅读,不仅读熟,还能初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要用心体验文章中的字字句句,揣摩文字背后的意蕴。最后,妙在“观摩”得法。教师现场对重点段落进行文本细读,启发引导学生来发现:教师圈的是什么,画的是什么,批注的是什么,要具体直观,以便于孩子从其中得法,进而运用。
现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原有冠心病的“非典”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痛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说明梁先生病情严重,不仅他本人生命垂危,而且医护人员接触他也很危险,“非典”是极具传染性的)烦躁不安。叶欣迅速赶来,(面对危险毫不犹豫)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仅仅两个小时,叶欣做了哪些事?——通过体会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体会叶欣娴熟的技能和高效率)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暑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白勺抢救中去。(两小时的紧张忙碌后,没有休息,又赶去抢救下一个同样具有高传染性的患者,真是高风险高强度。心疼,感动!我想对她说:叶欣,为了更多的病人,为了您的家人,休息一会吧)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三个“高”简洁准确地概括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精神。也是本段文字的中心)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一个又一个”说明叶欣救人之多,效率之高——高效率。“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与死神面对面,与传染性很强的“非典”面对面,叶欣随时面临着可能被传染,失去生命的危险,这是“高风险”。面对这样的高风险,叶欣却如此高效率地抢救了许多人,这是生命对生命的珍爱。——救死扶伤、舍生忘死)
另注:1 娴熟:非常熟练。
2 本段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
文字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文字彰显了世间的真善美,有生命的文字具有了温度,传递着人间无限的真挚之情。叶欣的伟大让这些文字有了生命,有了情感。选择供学生学会批注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不光文字本身的涵咏,文字的表达方式也要具有典型性。如果有可能,不同文体的文章都要给学生一个示范,这样就更利于学生学习,从而尽早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
(二)在问题的情境中生疑创思。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确,学习中只有大胆地提问、质疑,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以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外,还要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即使提出的是一些简单问题,也要给予必要的鼓励。问题意识比问题本身重要。而为了提高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自觉主动性,要注意从文本的题目、题材、体裁和结构等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提取出文章主线,从而可以让学生简洁有效地进行自主阅渎。“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既有线索可寻,在教学中我想不妨引导学生去找寻文章的这根主线,然后“顺藤摸瓜”,方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体味作者表达之妙,构思之巧。
1 抓题追问法。顾名思义,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本的题目,找出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语的解读,寻根追源地提问,从而提取出文章主线。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窥其义,得其趣。命题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无论是哪一种,作者都会抓住中心事件的一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文题,从文题人手提取可供学生批注阅读时思考的问题。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在确定需要思考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抓住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拒收”,就此提取研究问题:“公仪休拒收了什么礼物?为什么拒收礼物?请联系课文相关捕写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这一研究问题品词析句,阅读文章,使得批注可在相对集中的问题情境下具有针对性,可以更好、更简洁地帮助学生体味文字背后的要义,从而让思考更深入更全面。
2 借助总领句(段)法。有些文章总分结构非常清晰,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在实践操作中,一般会引导孩子首先发现本文的中心句(段),有的还会有总结性的结尾,也指导学生一并发现。然后根据板书帮助学生认识篇章结构,结合总领句(段)引导学生提取问题,循着问题来学习、品味。如《东方之珠》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总领段,而文章结尾又是对全文的总结,“总分总”结构非常清楚。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文章这样的行文结构,通过追问总领段中的关键词:迷人的沙滩是什么样的?公同著名在哪里?繁华的都市是从哪儿体现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体会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的缘由。在追问缘由中既关注文本写了什么,也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享受着语言。
3 畅享心灵体验法。即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畅读文本基础上,抒个人感受,发个人心声。这样的方法多适用于抒情性文章。如,我在教学《望月》时,认为一轮明月照千年,自古望月多情怀,因此,我没有苛求学生感受的统一,而是让学生在自由畅读文本的基础上,去捕捉、抒发自己的月下感受,学生品评出了多种月光情怀:宁静的、安详的、皎洁的、明朗的、柔和的、清幽的、朦胧的月光,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相应的文字进行细读,然后朗诵给大家听。学生们精彩纷呈的月下感受深深打动着我,他们投入的朗诵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三)在教材的重组中迁移拓展。这种方法是利用知识的共同因素,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获取新知,进行能力和知识的迁移。我们的教材往往会将同一类的文章编排为一个单元。如果教材没有进行相应的归类,我们就要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以利于我们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也可以及时进行学法的迁移,以求达到巩固学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标。如《石头书》是一篇儿童科普文章,学习了单元重点——儿童科普文章学习的方法和该课文后,老师可让学生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本册书另外两篇课文《小稻秧脱险记》和《航天飞机》。不过要注意,它们虽然同属科普类,但是《小稻秧脱险记》和《航天飞机》是童话体裁,而不是纯粹的科普性知识介绍。这是不同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迁移学习中做到,不仅仅注意方法的迁移,(这是一种发现共同点的学习)还要能够发现每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大胆阐述不同,力求个性化的阅读。而《特殊的葬礼》一课,我们改变了课文的叙述顺序,由倒叙改为按顺序叙述来进行教学。这样的变序教学更利于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文章表达方式的用意。同样我们也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相关课文《沙漠中的绿洲》。再比如,我将六年级教材中以对话为主的课文《螳螂捕蝉》《莫泊桑拜师》《孔子游春》全部归为一组,指导学习《螳螂捕蝉》,渗透对话学习的一般方法指导,然后迁移运用。再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了《白杨》之后,将人教版、苏教版借物喻人的另外两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和《桃花心木》同时拿来进行迁移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掌握这种题材的文章,为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阅读类似文章打下基础,以求达到“自能阅读不需教”。
积极研究实施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可以让小学生获得自主阅读的能力,享受自主阅读的乐趣,提高自主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