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12期 ID: 421463

[ 王艳 文选 ]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教师课堂话语研究

◇ 王艳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和互动发展的过程。借鉴社会文化理论的活动、中介、内化和最近发展区等核心概念,建构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话语模式,可以为人们审视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教师课堂话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教师话语研究在师生互动的整体情境中进行动态分析,聚焦教师话语在意义理解与知识建构中的话语特点与作用,对改进课堂师生对话方式,提高教师话语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 教师课堂话语 语言教学与学习
  引言
  社会文化理论因强调个体心智发展的文化中介而得名。[1]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理论被应用于教育与教学等领域,为人们理解语言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新的分析维度,语言学习研究的方法逐步从以认知视域为主扩展到社会文化视域。随着语言学习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课堂语言教学,教学研究实践取向的转换使教师话语的作用愈加受到重视,研究者相继开展对课堂话语的研究。课堂师生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语言互动是影响语言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而教师话语是课堂互动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堂话语研究可以结合我国语言教学与社会文化的特点,充分吸收社会文化理论的优势。本文在阐述社会文化理论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简要评述社会文化理论对语言教学与学习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社会文化视域下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内容。
  一、社会文化理论的内涵
  活动、中介、内化和最近发展区等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彼此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活动是一个心理过程,是意识的客观表现,故可以通过活动对意识进行客观研究,[2]把意识的事实加以物化,转换成客观的语言。社会文化理论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视为学生发展的社会源泉。学生通过参与和比较有知识或有能力的人的共同活动,通过对话而发生变化,从而获得发展。社会文化理论解释了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进而阐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利用课堂环境的各种可能性去引导和指导在其中学习和体验的学生。
  中介说的要义是个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工具中介的。[3]语言是最重要的中介,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性互动是进行认知与掌握语言的基础,学生往往是通过他人(父母、老师等)的调节方式去完成活动,建构自己有关世界的知识并对这一知识进行检验、精制和反思。[4]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产生于人们的合作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而且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要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可见,学生从在他人的帮助下执行具体的学习行为到不依靠任何明显的外部帮助而仅利用智力执行行动的过程叫做内化。[5]内化与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紧密相连。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前者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表现为在他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6]
  在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基础上,学者们认为能力较强的教师或学习同伴通过各种方式调控超过学生当前能力的学习任务来帮助或支撑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有效学习。这一理论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
  二、语言课堂与语言学习: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
  社会文化理论考虑互动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社会文化和语言习得不从产生它们的语言交互环境中脱离出来,真实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对学习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社会文化理论对人们理解语言课堂的活动、教师的中介作用和课堂互动与促进发展的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也考察了促进或阻碍课堂互动的因素。研究者将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具体到语言学习中,解释为由学生个体语言产出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和同伴或教师合作所产出的语言所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7]因此,只有当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与交际相结合时,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习语言,也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这个特定的互动环境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际是知识结构的连接点中心。课堂话语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中介支持,在促进学生语言最近发展区的变化方面非常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认知的发展。教师设计难度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阅读活动以及多种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或学习的障碍,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利用教师及其他有能力的学习同伴提供的帮助,对原有的理解和知识体系进行调节,使语言发展从外部转向内部,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发展系统中,并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已有研究者证实了语言的词汇、语法知识具有共享性、传递性,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在他人的帮助性话语中学会新的知识与技能。课堂话语的动态性决定了语言使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师生通过课堂互动共同创造学习机会,促进语言学习。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教师所发挥的中介作用以及课堂语言的媒介功能的重要性,这对于分析语言学习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具有指导性。研究试图从教师话语中介的视角出发,探讨教师利用话语功能的调整实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从而为教师话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方法。
  社会文化理论冲击了人们对语言学习的传统认识。活动、中介、内化、最近发展区等核心概念的丰富思想涵盖了对教师作为积极的促进者、学生作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学促进发展,以及学生在与他人互动中发展等理念的阐述,为人们研究语言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因素,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过程以及课堂互动话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实践层面的研究结果也说明社会文化视域是课堂互动话语研究的较好的选择。
  总之,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教师课堂话语研究聚焦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话语的动态特征与教师话语的特点,旨在考察教师如何发挥话语的多种功能,促进学生语言、认知与情感的发展,实现学生有效学习和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同时,研究也有助于发现在我国语言教学传统背景下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教师话语研究将为建构全新的语言课堂话语研究框架做出贡献,也将为课堂话语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转化为课堂语言教学实践发挥导向性作用。
  结语
  教师课堂话语既发挥语言的示范作用和管理课堂的作用,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理解与建构意义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社会文化理论为教师话语研究拓宽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也为我国传统语言教学背景下的教师话语研究拓展了视野,不仅对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而且也将丰富和补充语言课堂教学与学习的理论。语
  参考文献
  [1][5]Lantolf, J.P.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L2: State of the Ar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6, 28(1):67-109.
  [2][6]维果茨基,余震球选译. 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03.
  [3][4]高文,徐斌艳,吴刚.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7.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教师课堂话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