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30

[ 陈美 文选 ]   

我用“四环节”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 陈美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中学生阅读现状并不理想,具体分析,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阅读自觉性差。学生没有自觉阅读的习惯,视阅读为苦差事,心理消极,缺乏自制力,没有耐心,懒惰拖拉,注意力难以集中较长时间,阅读往往是迫于老师的压力。
  二、阅读内容低俗、单一。有一部分同学能够自觉读书,但是所读书籍内容低俗或者单一,如有同学只喜欢读网络小说,小说里的内容低俗,错字连篇,这样的文章怎么能不影响学生的思想进步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呢?
  三、阅读习惯差。有些学生愿意听从老师的指导去读书,读好书,但读书习惯差,只带眼睛不带脑子和双手,只了解故事情节,不管思想内涵,遇到难题也不查阅资料,更不批注,当然更不与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并制作读书卡了。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督促学生读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简单的话语反映出读书的好处,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并督促学生读书,如规定时间读规定数目、篇目,指导学生阅读好的书籍。
  二、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好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好习惯一旦养成也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学、议、讲、练”四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1 “学”学即学生的课前自习,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课前老师可以布置一些任务,如要求学生阅读新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点出不懂的字词句,画出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或片段并作批注,以此来规范学生的阅读方法。也可以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的标题是编者加的,能否将文题改为“贾府迎黛玉”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中来。
  2 “议”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地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所得,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完善自己。为在下面“讲”的环节做好充分的铺垫。
  3 “讲”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探究,学生都能有一定的见解,或者说已经逐渐完善了自己的见解,在本环节中要求每组指派同学概括本组的想法,大胆地讲给全班同学听,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是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老师已提出启发性问题:课文标题为什么不用“贾府迎黛玉”,而用“林黛玉进贾府”呢?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及老师的“问题”,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出自己的看法: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刚刚死了母亲;她母亲是贾母唯一女儿;她与迎、探、惜春及宝玉是姑表兄妹关系;贾母非常疼爱林黛玉;从林黛玉进贾府以后眼里看到的、耳里听到的我们可以得知,贾府确实非同一般;不仅刘姥姥会看得眼花缭乱,就是林黛玉也被这儿转一个弯,那儿转一个弯,搞得头晕目眩;而且贾府的男丁(除宝玉以外)一个也未见,这足以说明封建社会地位等级、身份的悬殊。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分析,“迎”是不可能的。由此看来,课文用《林黛玉进贾府》作标题是准确的。学生完全通过自己的理解、讨论得出了科学的见解。这样不仅弄清了文章标题的含义,弄懂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建构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系。
  4 “练”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孔夫子提出“笃行之”;王夫之也认为,在学、问、思、辨、行中,“第一不容缓则莫如行”。由此可见阅读方法自觉运用的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实践应用,整合自己的知识,检验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可让学生承担更多的阅读任务,给予他们动手、动脑的机会。教师也可以通过变式的练习,巩固和完善学生新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在讨论了《林黛玉进贾府》课文标题的作用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一文章标题的作用,探究作者为什么不用“哲学的任务”作为标题。教师只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即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标题含义、自己分析课文内容、自己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伴随学生终身的事情,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使学生自己能够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

我用“四环节”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