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读和习作“两张皮”的问题——学生能说不能写,分析课文头头是道,一到写作文就两眼发直。这是长期困扰教师的难题。其实难题不难,记得教育界前辈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老说得很明白: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文的范例;老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例子”举一反三;阅读和写作要结合起来,才能掌握写作的熟练技巧。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灵活运用。这就像是一张皮的两面,决不是“两张皮”。
我在乡村小学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我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采取的办法主要是“抓住两头”——抓住学生,抓住语文教材;做到“两结合”——结合课文的写作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不断摸索改进作文教学,尝试解决学生能说不能写的难题。在语文教学中我坚持精讲多练,反复指导学生练习仿作、改写、缩编、补白、练写、写读后感……这些方法并非我的发明,而是几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诀窍。我只是沿着前辈的足迹,不断实践,不断前行。我相信很多老师都在这样做。我想在本文中就怎样指导学生仿作,结合实例谈点体会。
本文分为方法、效果、注意事项三个部分。
一、仿写起步
谁都知道练书法要先从描红、临帖、默帖起步,然后才能逐步放开手脚,随意挥笔。语文课本就好比小学生学写作文的“字帖”,既是依傍又是最好的老师。课文的作者是如何提炼主题,围绕中心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的,都应该认真分析,教会学生。我就仿作教学,分述三点。
1 融入课文,走出课文。选人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称得上范文,作者首先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心。学生能领会作者的感情就融人了课文;进而化作小作者笔下的文字,就走出了课文。从阅读到习作就是感情由入到出的渐进过程。
例如教学《师恩难忘》,在分析课文前,我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被浓浓的师生情谊所深深打动,紧接着我趁热打铁:“同学们身边也有很多可敬的老师,很多感人的小事。能不能写出来,让大家都感动呢?”同学们的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然后我才分析课文,启发学生细心揣摩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打动读者的。这些方法就是写好作文的钥匙。找准了钥匙,还怕打不开大门吗?
有位同学在《老师教我吃药》里写道:“有次他感冒了,还坚持来上课,老师表扬了他。课后,老师请他到办公室,准备好感冒药,还给他倒好了开水。老师耐心地指导他如何合理用药,多喝开水,按时入睡,加强体育锻炼。”作文写得很生动,感情很真实。这位同学是个中等生,还有点怕写作文。这次他尝到了甜头:原来作文不难啊!
2 借鉴写法,巧学课文。教和学都要抓住窍门。教得得法,读和写才能水乳交融。
例如《莫高窟》第二自然段用的是“总分”的写法,用“有……有……有……”把分述的各句有机地贯穿起来了。我在分析课文时启发学生:课文中描写的是群佛的不同姿态。我们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多彩,谁能用“有……有……有……”的句式,连贯起来写一段小作文呢?同学们都说这样的作文不难写。
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课外活动时,校园里可热闹啦!(总起)同学们有的在兴高采烈地打乒乓球,有的在满头大汗地丢沙包,有的在欢快地跳长绳……(分述)瞧,那儿有几位同学正在踢毽子。小小的毽子在他们脚边上下翻飞,动作轻盈,好像在跳着欢快的舞蹈。(细节描写)”当然,这仅仅是作文的起步,但有了良好的开端,作文就不难写好了。
仿作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还得在仿中出新。于是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写身边事,说心里话,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多动脑,勤练笔。作文也就从难变为不难,进而感到还很有趣,很有劲。这便是读写结合的效果。
3 一花多放,举一反三。《三味书屋》以方位顺序记叙了书屋的陈设。理清条理,就能举一反三。我启发同学以方位顺序的写法,写写自己熟悉的场所……同学们可以就地取材,各显神通。因为一有课文的写法作依傍,二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话可写。因此,同学们的作文也就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
二、四法跟上
1 读写结合。把阅读分析和写作方法紧密结合,学生作文就有了依傍,就容易扫除障碍,化难为易。
2 结合实际。小学生作文最忌不着边际,凭空编造。读写结合,最要紧的就是要启发、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真事,说真话。这才是做人、写作的正道!
3 紧扣课文。读和写要有机地结合,教师指导要水乳交融。我在分析课文时随时注意启发学生学习范文的写法,做到学用结合。这样学生就克服了生搬硬套、节外生枝等作文中的常见病。
4 上下照顾。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决不能只抓尖子,不顾后进。多年来,我坚持读写结合,学生基本上齐头并进,上下之间都要照顾到。差距当然存在,但不悬殊。
三、注意五要
1 要充分准备,不露痕迹。演员在舞台上演戏,真实自然,不露表演痕迹。老师上课也一样。哪些地方着重分析课文,哪些地方可结合写法,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成竹在胸,到课堂上才能做到水乳交融,不露痕迹。
2 要通盘考虑,和风细雨。上面提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老师得有个通盘的考虑。这学期要突出哪些重点?结合哪几篇课文?教会哪些写作方法?这些都得未雨绸缪,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要详细列出,然后分步实施。既要防止“倾盆大雨”,更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 结合实际,灵活穿插。并非每篇课文、所有段落都要强调读写结合、现炒现卖。老师上课时除了要紧扣教材,还得随时留意学生的反应,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见缝捕针,掌握好火候。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也许有点难度。涉水才知水深浅,光说不练那就等于白说。
4 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做任何事都不能操之过急、要求立竿见影。我坚持读写结合十多年,才摸出了点门道:谁想急于求成,只能烧出夹生饭来。
5 多管齐下,有的放矢。任何好办法都不可能百试百灵,读写结合,也不是万能良药。我在实践中还注意做好思想教育,抓实两基,结合因材施教,耐心个别辅导等方法,多管齐下。企图“一招鲜,吃遍天”是靠不住的。
本文开头还提到改写、缩编、补白、续写、写读后感等方法,因短文不能包罗万象,只留待以后再交流了。我的体会对大家是否适用?“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一尝。”相信您在尝试中会有深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