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切不可死抱教材,把自己的思维仅仅局限于书本,而应该懂得教会学生开拓和利用课外生活资源,做到把教材资源和课外生活的资源紧密结合,使课外生活资源能有效地补充课内教学。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
一、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初中语文课本几乎每—单元都包含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加强了语文学习的实践陛,直接让学生了解文本与生活实质是息息相关的。七下第四单元有“保护野生动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围绕中心开展以下活动:
1 在餐馆或家中看见有人吃野生动物,劝其纠正,并记录交流的内容。
2 就自己所在地区的野生动物分布和保护情况开展调查:有哪些主要野生动物?哪些是属于国家保护的?它们目前的数量有多少?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当地的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如何?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调查之后给出自己的建议。可以重点调查所在地区对野生动物伤害的情况:有没有人违法捕猎和伤害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没有餐馆收购、宰杀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并加工成菜肴,有没有以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名称来作菜谱招揽顾客;有没人违反规定,私自豢养、贩卖或虐待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写成调查报告,挑出有价值的送交环保部门。这类活动的设计,使学生更直接、更具体地了解野生动物保护情况,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同时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二、注重课外阅读.在阅读中积累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对于写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相对于有限的教材来讲,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练习的一项主要内容。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课外阅读,这就要求教者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必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因此,课前的预习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让学生课前阅读相关内容或上网查询信息。如今中学生已能熟练浏览网页,上网搜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内容并非难事。在讲七下《荷》专题之前,我事先布置学生阅读与荷有关的文章,搜集赞美荷花的古诗词,了解荷花的价值和意义。并在课内提供机会,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起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
2 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毛泽东《沁园春·雪》时,让学生搜集作者的其他诗词如《咏梅》等,使学生体会不同诗词所表现的不同意境和不同思想感情。讲授完鲁迅文章之后,介绍鲁迅的其他文章给学生,通过此类活动,达到了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情感的目的。
3 交流读后心得。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稳定并提升,我注重课外阅读的反馈,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为此我时常在班级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讲述所读书籍的内容、互相推荐读过的书籍等活动。活动使得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能积极投入到阅读课外书籍的大潮中,让他们在阅读中接受熏陶,了解成功后的喜悦,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以获得自信与激励,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
三、有效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学习,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这一环节,学生每次写的作文不是题材相似就是毫无创意,绝大部分同学的作文会发生“撞车”现象,还有极少数同学无话可说。种种情况说明学生脑海里缺少“下手”的素材,素材来自于哪儿,当然来自于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正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的。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我始终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材料,所写内容必须真实,完全来自于生活,这样的写作内容才能表达学生的真实情感,好的作文也只有在感动自己的情况之下才能感动他人。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学生索取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要解决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给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寓作文训练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际中学习作文。大自然中每个季节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春暖花开时,让学生感受油菜花和野菜的清香;秋高气爽时,让学生见证丰收的喜悦。假日里让学生种些花草,养些动物,做做实验,有条件的可以游览名山大川,学生在直接接触社会、感受缤纷的社会生活后,作文才会言之有物,感受才会真切,习作水平才能切实提高。这样的教学既快乐,又能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强化口语交际。在交流中领悟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口语交际在人们交往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课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项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各学校纷纷加强了对口语交际的教学。
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供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言之有理。通过开展辩论会,学生就某一问题的对立面展开辩论,或者让学生交流就某一篇课文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课外,一年一度的校运会,让学生担任解说员,培养学生的瞬间思维能力和大脑快速反应的敏捷度。精彩的元旦文艺汇演,让学生做主持人,锻炼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的胆识。我们还可以借助相关节日,让学生找有关店名、招牌、广告用语中的错别字,并向人们指出,滥用字会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误导,并劝其改正。学生最喜欢“纠错”,对这一项课外练习,人人都兴致盎然。这项活动一举两得,学生的作业中错别字明显减少,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记者这一角色,为学生确定一个主题,使学生深入到具体单位进行有准备的采访活动,不仅让学生动口、动眼,还要让其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共同“作战”,这样很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跃跃欲试,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这类活动直接促使学生深入生活,了解语文生活化的意义,懂得生活中蕴藏了许多语文道理,对学习语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然,语文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生活是一个丰富的、有效的、不断变化着的学习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者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认识生活,大胆实践,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变成学生头脑中的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