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我们也发现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后,有些语文课堂一味追求活动形式的千变万化、活动步骤的环环相扣、讨论过程的轰轰烈烈、成果展示的你争我夺,却忽略了学生的尽情朗读、潜心会文、静心思考和用心感悟。这样的课堂教学,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重活动、轻情感,重智商、轻情商,重理性分析、轻情绪体验的倾向。在这些教师眼中,只关心活动单完成情况,却没有了活生生的人——充满灵性的儿童。如此缺乏情感的课堂,只不过把屏幕换成了纸质的活动单而已。
在活动单导学课堂中忽视情感熏陶,首先是与语文课程目标相背离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维度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总目标中也多次提到“情感”,比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注重情感体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等。活动单导学必须全面达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情感”培养目标,培养富有真情实感的人。其次,在活动单导学课堂中忽视情感熏陶,是与语言学习规律相违背的。古人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辞以情发”。因此,忽视情感的课堂,极易导致学生不能“发辞”,即便发辞,也只能是干瘪无味的“无病呻吟”。再次,在活动单导学课堂中忽视情感熏陶,也是与“活动单导学”模式所追求的高效课堂相背离的。李吉林老师说,孩子是“情感的王子”,并提醒我们:“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没有了情感的引力,课堂上便多了几分沉重,少了几分欢乐;多了几分失望,少了几分趣味,高效教学自然成了一句空话。
情感熏陶如此重要,那在活动单导学课堂中,该采取哪些策略,设计哪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以情激情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其本身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课程资源,以自己充沛的情感为源头活水,灌溉孩子情感的田野,掀起他们的情感涟漪,拨动他们的情弦。教师之情,可以是活动前饱含情趣的导人,可以是活动中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也可以是活动后对学生充满鼓励的评价,甚至包括一颦一笑……教师之情,犹如一条纽带,串连起活动,引发着智慧。比如在教学《夹竹桃》(苏教版第十二册)时,配以舒缓的音乐,我动情地以这样的导语人课:“有这样一种花,它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虽然它在百花中并非最艳丽,更谈不上名贵,但是,在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看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接着,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夹竹桃的图片。这样的设计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夹竹桃真美呀!此时,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再来阅读课文,入境悟情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学生活动展示中,对学生进行发自内心的赞美,“你读书真仔细,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细节”,“你们这一小组的表现,又一次证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这样的话语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欢乐和喜悦呀!而这时,学生们的情感无疑是最充沛的。
二、以悟动情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每一篇课文,其人、其文、其事、其理、其境,都足以感人心,动人情。当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悟品味语言后,他们就能披文入境。“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这是我在执教《夹竹桃》一课时的片段:
师:夹竹桃奉陪了一年三季的花,它的这种韧性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这样,季先生才深深地爱上了夹竹桃,其实,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季老许多幻想。请看活动二。
活动 :和季先生一起幻想
1
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完成:
①你喜欢哪一幅幻想图,读读、品品、画画,然后给你的画取一个动听的名字。(一人画在白板上)
②思考: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这许多奇妙的幻想呢?
2
组内交流:用课文中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向大家介绍你的作品。
3
全班展示。
(学生自主学习,在音乐声中读、画。忙得不亦乐乎,师巡视,不时指点。一段时间后,各组纷纷挂出自己组的白板)
师:欣赏一下各组的作品吧。(学生依次欣赏各组所画的幻想图)
生1:我欣赏第1组的作品,我想请他们介绍一下。
生2(第一组组长):请大家看我们组的作品(生指图,感情朗读),“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给我的画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地图畅想。
生1:你读得真好,让我仿佛置身于大海宽广的胸怀里,自己也变得胸怀博大起来。
生3: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自己就在那艘远渡重洋的海轮上了,多么奇妙的越洋旅行啊!
生4:我喜欢荇藻图,大家看(指图,不看书感情介绍),“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此时此刻,我觉得自己就坐在小池塘边,感受着宁静的夜色,烦恼也随之而去了。
生5:你们的画画得真漂亮,看着游鱼在荇藻中穿梭,我觉得我自己仿佛也成了一条游鱼,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呢!(生笑)
生6:我觉得你读得也很好,让我仿佛身l临其境。
学生在课文所营造的强大情境场中,自主地读,自主地悟,内化了课文语言,学生的精神生命得到自由生长。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动态的生成的课堂,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课堂,是情趣盎然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我想,就是石头也会被感动得点头的。
三、以读抒情
当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真正走入课文情境的时候,“情感就会升华,就会自然进发出一种创造的激情和冲动,迫不及待地要运用自己的语音技巧,辅之以表情、动作,重新表现课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蕴美。”(高万同)“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读,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李吉林)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学生在品味了夹竹桃的韧性后,我适时激情:“老师多想听到你声情并茂的朗读啊!”“你能读出夹竹桃的韧性吗?”学生欣赏了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美妙的幻想后,我再次引导:“你能将老师带人那美妙的意境吗?”此时,学生读得动情,读得人境,读进去了,读明白了,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再如,我在《水》(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一课时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大爷、大伯、大婶与我进行情景对话,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意趣盎然,同时,也更深入理解了什么是“想喝水想疯了”,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缺水的那份苦,那份痛。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及时给学生提供朗读活动(这甚至要变成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由释放。“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时,学生的情感定会如庐山瀑布“飞流直下”,并在相互感染中,把情感体验不断推向高潮,此时的语文课堂一定是诗意盎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随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不断开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文本的特点,巧妙抓住情感的激发点去“以情激情”,这样学生才能“动之以情”,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①孙双金:《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江苏省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讲义》,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编制,2009年版。
②王艳芳:《语文课堂让生命飞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陕西教育》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