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02

[ 于海伦 文选 ]   

文言文教学的“三重”目标

◇ 于海伦

  常听学生发牢骚:“文言文真是既枯燥又难学,除了考试,一点用处也没有。”
  文言文真的既枯燥又无用?不是的!
  选人课本的文言文每一篇都是美文,都积淀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奥妙无穷。
  所谓枯燥、无用是灌输式教学带给学生的一种偏见,笔者认为,改革后的文言文教学应达到“三重”目标。
  
  一、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可以这样说,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学法层次,选人教科书的文言文大多是浅显的。这种编排遵循了语文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也体现出学生对文言文感性认识的意图。通过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文青文的兴趣,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目标。诵读、积累、领悟,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无论在哪一个环节,教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教师不要“满堂灌”,逐字逐句分析,自己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造成学生心劳力瘁,非但学习能力没有形成,反而日渐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精品的向往和亲近。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在探索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然后教师对共性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点拨。所作的点拨力求“四两拨千斤”,让学生产生好奇后豁然开朗、情趣大增,从而生发出强烈的求知冲动。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要不断予以总结,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推断能力,以积累必备的文言知识,掌握一些必要的语法规律,并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为将来自由阅读古代历史和文化著作打好基础。
  
  二、使学生认同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明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过程目标。传统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文言文教学,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在里面。客观上说,我们的学生成长于电视、卡通等文化快餐时代,即使解决了对古代书面语言认识和理解的困难,但由于有着时代的隔。膜,对古代圣贤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认同还是存在着差距。因此,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穿越渺远的时空,去触摸先贤的灵魂,用经典文言文中的独有魅力与神奇,来吸引学生,迷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美学价值极高的古代文化经典的向往和热爱。如教学《论语》,要以儒家的“仁”“爱”熏陶学生;教学《孟子》,要让学生感受雄辩气概;教学《庄子》,要让学生领略汪洋恣肆的笔法;教学《老子》,要和学生一起探究它的博大精深;教学《战国策》,要和学生一起领会策士们纵横捭阎的才情……要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上,从而使学生认同亲近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精华,为传承民族文化打下基础,为奠定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做准备。教文言文要把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文言文的名篇名句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独特的趣味性和令人愉悦的美感。读文言文既是一种文学欣赏更是一种艺术享受。对于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在传承中力求创新,拓宽思维。凭借“读来是诗,想来是画”的理性层次,逐步进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写作境界。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观照,使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包括古典诗词)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有用。如文言文工整的句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简约的语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美丽的形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深刻的意境(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丰厚的内涵(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经典的笔法(卒章显志、赋比兴、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等)……它不仅能充实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体验,还能让我们积累语言,是全面提高我们语文素养的知识宝库。
  
  三、注重人文关怀,开启智慧,教会学生做人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现今的社会转型期,有的学生母语水平不高,有的学生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个别学生美丑不分,而颓废、功利、懒惰、虚伪、妄自尊大这些缺点在一些学生身上存在着。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让学生汲取古代文化中的做人智慧和行为准则。正如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所说:“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弘扬民族精神,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更注重于人文素质教育。”
  朱熹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同样,教书的第一要义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中学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民族智慧和高贵的做人准则,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共处之道,等等。在文言文学习中,鼓励学生赞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用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去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勇于探求学问,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高素质的、有所作为的人。

文言文教学的“三重”目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