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是能力的基础,没有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就没有根基。只有把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够使学生知识的学习吸收、能力的培养提高有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
一、提高记忆的快捷性
记忆的快捷性主要看单位时间内识记一定的量和回忆再认的量。量多意味着记忆的速度快,这是记忆力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记忆力强的最明显标志。在记忆力训练的最初阶段,只要求学生听教师讲一段故事,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或扩充内容写成一篇短文。例如我讲《一碗馄饨》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每人都能抓住要点复述几句,写上一段。学生们感到登上第一层台阶并非难事,增强了练习的信心,于是调动眼、耳、手、嘴等感官一起参加记忆,建立了多通道的神经联系,达到了多重训练(听说读写)的目的。
稍后是进行课堂上规定时间内的识记和默写。具体方法是这样的:选定一篇文章。让学生识记五分钟,识记篇幅长短不限,然后默写,统计出写出的字数,以多少评优劣。这种方法是只限时间,不限内容,更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我们平常所采用的规定时间、内容的记忆,像是逼着学生去干,学生兴趣索然,效果不佳;而规定时间,不限内容识记,则为学生们创设了竞争的气氛,所以即使后进生也不甘落后。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运转迅速,效率很高。
二、提高记忆的准确性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的记忆速度确实提高了不少,可是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错误率愈来愈高了。很显然,他们只求数量,不重质量,要是记忆的知识错误百出,那这样的记忆毫无用处。看来记忆的准确性应当引起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所谓记忆准确性,它要求识记的知识准确无误,不增减,不颠倒,这样要求高了,难度加大了,训练与前一次略有不同。先从记忆句子开始,我念一个句子,要求学生一字不错地记下来,多次练习之后,转到识记段落上来。具体做法是:规定时间,也规定内容,识记后默写,视写错和写不出的字数的多少来评定好坏。考核的标准不同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移到尽力减少失误上来,记忆的准确性会逐渐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观念:记忆要既快又准。
当然在做的过程中还有曲折性。往往一次默写,好的一个不错,差的错误百出。通过研究,我发现,记忆的精确性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首先从非智力因素人手,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对记忆力较差的学生既要“解惑”更要“授道”,在培养他们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可对他们降低要求,比如只要求他们记住材料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材料,等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再要求他们精确地记忆材料。
三、增强记忆的牢固性
记忆,顾名思义,由“记”到“忆”,是一个感知、保持、再现的过程,感知仅仅是在头脑中留下了痕迹,建立了简单的神经联系,但不给予新的刺激(复习),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联系也会减少,产生遗忘现象。而前两种练习都属于短时记忆,很难保持长久的时间。
要求高了,训练的难度也相应加大。在段落识记练完记忆的快捷性或者准确性之后,事先不通知,隔一天再让学生默写。第一次练习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写出原来识记的内容的一半,近一半的同学只写了一两句就抓耳挠腮,再也想不起来。我在惊愕之余认识到,学生的长久记忆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时,作为教师,我首先要指导学生懂得遗忘的规律,我介绍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而以后逐渐缓慢。根据这一遗忘规律,需要妥善地安排好复习,及时复习。前几次频率高一点,以后逐渐减少,这样的复习安排不仅可以减少复习时间和次数,还能牢固地掌握材料。
学生在失败之后最容易接受这方面的道理,而我也注意到了改进方法。其一,尽量布置长时间的识记任务,因为记忆的牢固与否同布置的识记任务时间长短有关,所以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记忆,做到心到、眼到、耳到、手到。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记忆的牢固性不断提高。一般的重点内容,一两个月之后再来回想,正确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四、三者结合,不断巩固
三方面分散训练各有其片面性,一个人只有记忆的快速、准确、牢固全都具备,才称得上是记忆能手,我是采用记忆力竞赛和测试的方法,使学生有趣有味也有压力地去进行锻炼。
记忆力竞赛,是提高学生记忆正确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学生兴趣盎然。
在这样的不断训练、不断竞赛、不断巩固中,学生认识到了“刀不磨要生锈,脑不用要笨拙”的道理,也使他们懂得了在课堂上的练习毕竟有限,要在课余,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培养自己的记忆力。
总的来说,我觉得,只要注重方法,只要更多地在情境中去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学生的智力自然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