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是语文课的一个细小环节,它是那样不起眼,因此很少吸引教师关注的目光。其实,小学生所要了解的作者大多是名人,是在文学史、文化史,甚至世界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然而,一堂课下来,这些“名人”在学生心中往往成为“只留下名字的人”,这多少让人感到一丝遗憾。
分析作者介绍枯燥无味、平淡无奇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不够重视,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常局限于介绍作者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籍贯身份、学术著作等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因为未能突破教学的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至多加上图、文。除此就是上课读一读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而且常因为学生不认识个别字词,而读得文不通句不顺,让人感觉流于形式,缺少生趣,如浮光掠影,难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介绍作者陆游时,我尝试突破原来的方法,大胆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迪。
[案例]
在审题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南宋陆游”,开始了作者介绍。
(出示:当年万里觅(mi)封侯,匹马戍(shu)梁州)
(在指名学生读后,教师简单介绍了这句话的意思)
师:这是陆游写的一首词中的两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他想建功立业,想当官,我从“万里觅封侯”看出来的。
生2:他很勇敢,我从“匹马”看出来的,一个人、一匹马就敢守在梁州,真勇敢。
生3:我觉得还有点“牛”(学生笑)。因为一个人是不能守住梁州的,他这样写是不是在吹牛?
师:你比他更“牛”(学生哄笑)。因为,你能从中感受到这样写是带了一点夸张的手法。
生4:我还觉得他很爱国,只有一个人或者说人很少就敢为国守边疆,很了不起,如果不爱国的话就做不到。我从课外书上知道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感受更深了。
师:的确,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你的知识十分丰富,这得益于平时多读书,希望大家向他学习。
师:再来看这样一段话。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陆游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是中国历史上保留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
(“啊——”,教室里响起一片惊讶之声)
生1:我觉得陆游真了不起,一个人一生能写九千多首诗,这样的人真不多见。
生2:陆游真伟大。
生3:陆游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博学多才。
生4: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这是练习上学过的成语,学生是成串记忆的,因此,说起来有点像顺口溜,而缺少必要的思辨)
师:我想提醒一下,陆游是宋朝的诗人,那时候,哥伦布还没有发现美洲大陆呢,陆游什么时候到美国留学去了?好像那时法国、英国也没有招中国留学生啊。
(学生大笑)
生4:那就改作“学贯古今”吧。
师:这还差不多,你思维敏捷,有水平(对于他敏捷的反应,我不由点头称许)。如果将上面的两段话联起来,你对陆游又有了什么印象?
生:文武双全。
生:能文能武。
生:智勇双全。
师(点头称许):那么,文武双全的陆游,在冬夜读书之时,又有什么心得体会要对自己的儿子说呢?(过渡,引导学生进入诗句的学习)
[反思]
一、对话要选准对话的焦点
作者资料是课堂宝贵的资源,但这毕竟不是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它只能处于从属地位。由于40分钟时间的限制,介绍作者一般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贪多嚼不烂”,出示的内容如果过多,反而会成为过眼云烟,无法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采用对话方式进行作者生平介绍应该有所取舍,紧扣人物个性,突出对话焦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列前茅,因抗金言论触犯奸臣秦桧而被除名。他一生坚持主张抗金,虽多次遭受投降派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至死不忘国家统一,因此,爱国情怀成为首选。选择《诉衷情》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两句,是因为虽然全诗沉郁悲壮,但这两句雄奇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充分展示了当年诗人投笔从戎的满怀豪情。读来更让人感觉荡气回肠,意气风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有利于激起学生的豪情壮志。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的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发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因此,艺术成就也成为作者介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选择“陆游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是中国历史上保留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出示,是想从数字的角度,让学生对陆游的艺术成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九千多首”,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它远比其他内容更能直观地展现}H陆游的艺术成就,带给学生心灵的冲击,引发由衷的钦佩,因此,一出示,就引发了教室里一片惊讶。
选择这两点进行对话教学,充分展示出陆游鲜明的个性、独特的形象。在有限的时空中,学生不仅记下了陆游的名字,更在心中留下陆游勇敢、爱国、才华横溢的形象。
二、对话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阅读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图式,和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种同构反映出儿童独特的感悟、体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带上自己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去同构,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哲学家马丁说,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更要珍视学生在没有外界的影响下与文本的独立的直接的对话,以及所获得的最初的最本真的最独特的感受。我们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并学会延时判断,允许学生的回答出现非原则性的错误,使他们的自信在对话中逐渐确立并得到升华。
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是独特的,从“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两句词中,有人感受到的是“想当官,想建功立业”;有人感受到的是“勇敢”;有人感受到的是“爱国”;甚至于有人感受到的是“吹牛”。应该说基于文本,学生的解读是多元化的,是自身独特的感受,而对于这样的感觉,教师应该给予尊重。只有尊重,才能点燃学生更多的智慧火花。
当然,尊重不等于迁就,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指出来。
三、对话要将成功的喜悦留给学生
学生需要成功,但成功不是教师廉价的表扬。有位教育前辈说过:“你想要当个好教师,就要先准备好一百顶‘高帽子’,适时地送给孩子,让孩子每天都带着荣耀回家。”这种仅仅靠高帽来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方式,我并不赞成,因为这样的成功太廉价。
我更欣赏杨再隋教授在他主编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辅导》中说过的话:“只有当学生不仅由学习的结果,而且由学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的时候,语文学习才真正成为与他休戚相关的事情,语文,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才真正‘嵌入’学生的生命历程。”的确,应该让学生在对话的教育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起着激活动机、开启心智、指点迷津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地看到自己智慧的闪光,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成功的平台,让阅读与对话成为学生生命的需要。
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学贯中西”,学生的本意肯定是说陆游的学识渊博,但是对于应用的场合,却少了必要的思辨。而教师所应做的,不是简单批评或者是给予答案。教师的批评是幽默的,幽默的批评在无形中将成功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对话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一次原本可能是简单、沉闷的作者介绍,演变成了一次精彩、生动的师生互动交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陆游的文武双全、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形象跃然于学生脑海。而接下来教师的过渡语,则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进入了诗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