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45

[ 郭厚美 文选 ]   

积累

◇ 郭厚美

  小学生普遍怕作文,一遇作文就发愁,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草草交差了事,作文空洞单调,干巴乏味。这是因为平时积累不足,一是写作文时胸中无“话”可写;二是有“话”不会写。这个“话”,一是心里的话,指存储在胸中的生活素材;二是笔下的话,主要指规范的书面语言。
  大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如果你要学习写诗作文,那就要在写诗作文以外下功夫。古往今来,多少文学大师都得益于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曹雪芹、蒲松龄、巴金等莫不如此。正如杜甫所说的那样:治学之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而我们的小学生,生活的范围非常狭窄,根本没有那些生活感受,胸中无素材,如何写作文?只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再者,学生拥有的词汇又少得可怜,又怎能恰当地表达心中之意?因此,每当写作文时,他们总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觉。要使学生心中和笔下有“话”,必须有足够的积累。叶圣陶老先生就曾说过:“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积累呢?
  
  一、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所谓留心就是把身边的人和事记在心里,做一个有心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切都是写作文的好素材,关键是要留心,不留心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呢?一次作文课上,我故意让班里一位叫张翔的男同学出去办事。待他出去后,我问全班同学:“张翔同学大家都熟悉,那么,谁能说一说他今天的衣着打扮?”同学们听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小声猜起来:“像是自格子上衣……”“像是灰色的裤子……”“好像是留着平头……”议论来议论去,谁也不敢肯定。这时,我发话了:“既然大家这么熟悉张翔同学,为什么说不准他的穿着和样子呢?这就是我们没有留心观察的缘故。下面我把张翔同学叫进来,大家仔细看一看再说。”张翔同学进来了,大家都睁大眼睛上上下下、仔仔细细打量着他,发言十分积极,说得特别详细。抓住时机,我告诉学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积累大量的素材,作文时就不愁无话可说了。”之后,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写观察日记。慢慢地,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会用自己的眼睛去摄取生活中那一朵朵奇花异葩,并坚持写观察日记,积累了大量的作文材料。
  
  二、大量阅读。积累语言
  
  叶圣陶曾说过:“作文以表达胸中的积蓄为目的,读得多,使胸中蕴藏不断丰富、充实,积蓄越多,写作的基础自然雄厚。”在我们的课本中、课外读物中,还有各类刊物中有很多名篇佳作.这些规范的书面语言都是写作的范例,可以教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遣词造句,还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一切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让学生多读多背这一类可以效仿的好文章,并写好读书笔记,把精彩的词语、句子、片段或短文摘抄下来,分类保存,并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学习。大量的阅读滋养了学生的心灵,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使素材丰富起来,灵动起来,学生作文时笔下就有话可说了。班里的白冰、武义、张楠楠等几位同学平时读的书特别多,写起作文就生动、精彩,他们的作文经常被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读。
  
  三、组织活动,开阔眼界
  
  作文教学要面向社会,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让他们到社会上去经风雨、见世面。教师要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社会公益劳动、参观游览、文体比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积累各种感受,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小学生见过或没见过的事物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为写作文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学生有了足够的积累,心中装着许多事物,肚子里装着丰富的语言,写起作文来才言之有物,有血有肉。

积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