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19

[ 杨生保 文选 ]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 杨生保

  学生习作,教师批阅,已成习作教学的传统做法,可是收效甚微。尽管教师在习作上字斟句酌地批改,学生真正用心去琢磨、品味的甚少,对教师的“金玉良言”,多数也是无动于衷,仅看一下得分或等第即罢,批改事倍而功半。笔者认为,还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权利,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方法,这是习作教学改革的呼唤与必然趋势。
  
  一、鼓励学生,使其树立自改习作的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目前,有些学生对习作往往信心不足,一见写作就头痛,说到让其修改习作,更是畏惧。因此:
  1 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首先营造宽松的自改氛围,从降低批改要求人手,小处着笔,并不断给予鼓励,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譬如,学生改对了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这都是一种成功,应该鼓励。让学生消除自改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看到希望的曙光,知道自己完全能行。
  2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批改。不要怕学生批改出“乱子”,给学生划定各种框框,批改时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注意点、要求、规范等。只有让学生在“乱”中理清思绪,分出头绪,方可做到拨乱反正。
  3 教师要教给学生批改“技巧”。让学生重温习作要求,看看自己做到了什么,什么还没有做到或做好,再读读同学的佳作、教师的评点,让学生真正悟出点东西。尤其要培养学生朴实的文风,表达真情实感。
  
  二、激发兴趣,使其养成自改习作的习惯
  
  “文章不厌百回改”,天下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告诉学生“改”的重要性。譬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都是范例。学者唐彪说:“作文如改玉然,今日改去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改去一层,而玉更见;再改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审旧文,重作旧题……文必日进也。”一篇篇佳作所以能流传百世,恰如凿石取玉一般,“石尽而玉全出”。这其中,修改是作文成功的秘诀。之所以不倦地修改,源于兴趣。
  学生通过修改,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势必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愈来愈浓的兴趣,会促其不断获取成功,得到更多的快乐。通过修改前后的习作对比,学生自然会感到自身巨大的进步。这样,就会从原先的“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改的兴趣日浓,便逐步养成了自改习作的习惯。
  
  三、授之以渔,使其掌握自改习作的方法
  
  1 以“读”促“改”,努力做到“读、写、改”的结合。苏教版教材按课文单元结构编排,设置写作系列组合训练,注重“例文示范,讨论明法,能力迁移”。例如在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习作训练中,通过对《我市小学生男子篮球比赛刚刚结束——东城小学获得男子组冠军》的体育新闻稿的学习,学生明白了写体育新闻稿,文题要把事情主要内容交待清楚,在新闻稿第一部分要写出比赛的结果,第二部分重点叙述比赛中激烈的场面,和读者都想知道的比赛细节,第三部分简要交待其他参赛队的比赛结果。以例文为范,学生在讨论中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去写,体育新闻稿的写法一目了然。于是写作的热情高涨,一时间学生对学校或班级举行的体育比赛,甚至对电视转播的各种体育比赛都进行了详尽描述。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温例文后的写作要点,进行习作自改,知道文稿应该怎么写,改得也很轻松。
  2 丰富习作修改方式,强化学生的修改能力。(1)自我修改。这种形式包含两种情况:一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题意的要求进行对照,找到不足之处,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或删改,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对习作的审题、选材、谋篇、遣词造句进行二次思考。二是让学生按老师评改的方法,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教师范改的文章,应选择中等水平的习作,在范改时,应把学生本次习作易犯的错误及应着重修改的项目罗列清楚,这样学生在自我评改时,才有章可循,做到有的放矢。(2)相互评改。学生同桌或同一学习小组、同班乃至其他同学均可交换评改,互改的对象应考虑到学生的写作水平高低,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互评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把某一较差的习作展示在黑板上或幻灯的投影屏幕上,依次让下、中、上等的学生来评改,这样方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
  3 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常用符号。为了学生修改的快捷,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须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修改符号,诸如表示删除、表示增补、表示调序等的符号。这些修改符号的运用要做到规范,防止学生在习作本上胡乱涂画,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4 要求学生自改后进行认真誊写。有教师认为,誊写并不是修改习作的环节。但笔者认为:认真誊写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好多学生的习作,在语言表达上很不错,可书写马虎,标点符号欠规范,教师批改时很难产生激情,无法正确评估其真实的习作水平,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