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27

[ 姚凤荣 文选 ]   

从词语入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 姚凤荣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词语多是经过作者认真思考、反复推敲的,生动形象,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有的词语在文章中甚至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学习阅读刚刚起步,即使是一篇简短的课文也很难读得正确、流利。因此笔者认为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词语人手,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一、读准词语。培养朗读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小学语文教什么?教朗读,培养朗读能力!可以这样说,一切都在一个读字中!书读好了,不仅留下了语言,也留下了情感、形象。”由于低年级学生处于认读能力的形成阶段,学生从认读一个个汉字开始,逐步向认读词语、句子发展,最后才能熟练地一行一行扫读课文。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从读准词语人手,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要读好句子必须先读好词语。
  
  1 从“读词语”入手,训练正确朗读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确”,只有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提高语感。所谓“正确”地读,指能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较准确地读出音变(轻声、变调、儿化),做到不用方言和口语,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备课时教师要预见到课文中哪些词语容易读错,提醒学生注意,反复示范朗读、对比辨析,强化正确读音。
  [案例1]一年级上册《我叫“神舟号”》
  师:自己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姐姐、弟弟、哪儿、怎么。
  师:谁会读?(指名读)
  师:你发现这几个词语的读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第二个字都是读轻声。
  师:对,我们把第一个字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轻声就好读了。跟老师读。
  师:这几个词语藏在嫦娥姐姐说的话里,你能读好吗?练一练。
  (出示:嫦娥姐姐jie问:“小弟弟di,你从哪儿er来?以前怎么me没见过你?”)
  生:嫦娥姐姐问:“小弟弟,你从哪儿来?以前怎么没见过你?”
  
  2 从“渎词语”入手,训练流利朗读
  低年级课文中有很多长句子,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分配不足,口中读一个词时很难扫视后一个词。因此训练低年级学生流利地朗读需要科学的方法,更需要时间与过程。经过多年实践,我发现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可以从“读词语”人手,经过“读词一读词语一读短句一读长句”这样的训练顺序,循序渐进,逐步增长学生连贯朗读的单位长度,从而达到使学生读流利的目标。
  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骑牛比赛》一文中有一个长句子:“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教学中我采取分步训练的方法,依次指导学生朗读:
  1 读词:骑手、公牛、野I生=大发、两三秒钟、摔。
  2 读词语:好几个骑手、野性大发的公牛、只两三秒钟、摔了下来。
  3 读句子: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
  就这样由词到句,为学生搭好适宜的阶梯,循序渐进,分步指导,最后读长句时,便自然有了停顿,有了节奏。
  
  二、读懂词语,培养理解能力
  
  在低年级的阅读课上,总是有不少同学向老师提出自己读不懂的词语,如“得意”“柔嫩”“惭愧”“创造”等。这是由于他们知识面窄,理解力差,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对文中的这些抽象性词语常常难以理解,倘若一味依靠教师讲解,或照搬工具书上的解释,学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如果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解词方法,激发他们对词语的兴趣,在探究词意的过程中学会解词的方法,就能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1 直观演示理解词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东西、对象或现象的标志,它还带有情感的色彩——带有它的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他经常带着孩子们到“词的源泉”那儿去“旅行”,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草地”这个词语。他带着孩子们来到碧绿的草地上,让孩子们闻着草的清香,听着虫的呢喃,把“草地”这个词轻松地记住。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图画或实物展示、动作表演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案例2]一年级上册《冰花》
  师:同学们,你们在读课文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老师,我不懂“丰满”。
  生:老师,“柔嫩”是什么意思?
  师:哦,你们不懂的词语都藏在这句话里,我们来读一读。(出示: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师:老师这儿有三张照片,请你仔细看一看,哪一张是柔嫩的小草,哪一张是丰满的牡丹,哪一张是宽大的树叶。
  师:看清楚了吗?谁到前面指一指?
  生:(边指边说)这是柔嫩的小草,这是宽大的树叶,这是丰满的牡丹。
  师:很好,老师知道你读懂了。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案例3]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
  师:刚才你读课文时,有没有遇到难读的词浯?
  生:我觉得第六自然段那个“拱手”难读,我老读错。
  师:好,请坐。谁来领着大家读读这个词?请你来。
  生:拱手。
  生:(齐读)拱手。
  师:这是一个动作,我们来做做这个动作。怎么做?(生做动作)哦,做得不太对。看我做,古人在对别人表示尊敬的时候,都会两手相抱于胸前,做拱手的动作。(师边解释边做动作)
  师:都做做这个动作。一边做动作一边读阋语。
  2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没有哪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一张白纸。尽管低年级学生只有六七岁,但过去的岁月总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解词语,尽量避免以词解词。如讲解《梅兰芳学艺》一文中“注视”一词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参加升旗仪式时,当雄壮的国歌声响起,自己是怎样一直看着国旗慢慢升起的,从而使学生明白“注视”的意思。
  还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中的“鲜艳”一词,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回答: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飘扬的彩旗,等等。
  3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是新课标对低年级词句理解的要求。“了解”一词非常准确地指出,低年级的词句理解是浅层次的、感性的。低年级的课文中有些词语内涵非常丰富,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己在文中寻找到答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产生成就感。如对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中“勤学苦练”的理解,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这两句话:“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这句话就是对梅兰芳“勤学苦练”最好的注释。再如对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中“自由自在”一词的理解,通过读课文找到了句子:“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这句话就很好地将“自由自在”这个词具体化、形象化了。
  
  三、积累词语,培养赏析能力
  
  于永正老师曾说:“教了几十年的语文,悟出了一个道理:教语文要有积累的意识,学语文好比攒钱;这个‘钱’要天天攒,一直到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课文中,有许多词语用得非常准确、恰当,甚至传神,有人把这些词语比喻为文章中鲜艳芬芳的花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将这些“美丽的花朵”永久地珍藏。
  [案例4]《葡萄沟》一课中“五光十色”的教学
  (出示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你从哪儿看出葡萄是“五光十色”的?
  生: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师:说明葡萄的颜色——
  生:非常多!
  师:“五光十色”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五彩斑斓。
  师:把“五颜六色”放到句子里读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读后)“五颜六色”只是说颜色很多,“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很多,还很鲜亮,闪闪发光。
  师:是呀!葡萄不仅颜色多,而且还反射出光芒,亮晶晶的。哪些事物可以用上“五光十色”这个词语?
  生:(思考后)夜晚的城市、舞台上的灯光、柜台里的珠宝。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描写色彩的词语记在“积累本”上,背下来。
  本课中的“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既有意思相近的地方,又有程度深浅之分。教者首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的第一层意思(颜色多),由此引出一串表示颜色多的词语,在积累的基础上联系语境辨析“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五光十色”除了含有颜色多的意思,还表示反射光芒),这样既达到了积累词语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赏析能力。

从词语入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