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78

[ 陈骏 文选 ]   

关于构建学习型学校策略之思考

◇ 陈骏

  面对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构建学习型学校的难得机遇,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系统思考的优势,把新课程的理念纳入学习型学校构建的系统思考中去,全面推进中小学学习型学校的构建。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学习型学校构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氛围
  
  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发展方向,新课程更加强调文化的建设。要构建一所学习型学校,首先就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的、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一个师生双方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愉快的教育氛围,一个能激发重塑自我、超越自我的环境氛围。新课程关注学生的成长,新课程也关注教师的成长,新课程提倡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新课程要求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这正是学习型学校所期待的。
  营造促进学习的学习型校园文化氛围的核心,就在于更新关于学习的观念,推崇共同学习的信念;在于重新发现学校的使命,形成共同愿景;在于激发成员将“共同愿景与组织内个人的愿景连成一体”,共享学习并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1 形成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当人们真正共有愿景时,这个共同的愿望会将他们结合起来。”“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愿景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共同愿景对于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由此看来,形成共同愿景是建构学习型组织的首要任务,是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氛围的核心。
  共同愿景是由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需要从个人的坚定信念开始,才能发展成为共同的愿景。所以,组织必须持续不断地激励成员发展自己的愿景,并为个人愿景的分享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领导者既分享成员的愿景,也让成员分享自己的愿景。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组织沟通过程,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建立共同愿景的阶段要保持沟通,而不是操纵;是咨询而不是告知;不是“你应该这么做”,而是说“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组织中成员的愿景充分沟通、共融与分享,便可使共同愿景逐渐浮出水面,逐渐清晰。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有时愿景是源自不在权力核心者的个人愿景,有时是从许多阶层互动的人们中激荡而出。分享愿景的过程,远比愿景源自何处重要。”
  2 建立促进组织真正学习的机制。由于学校组织是一个开放的活组织,维持学校组织自身的平衡面临巨大压力。学习型组织要求人们进行系统思维(systems thinking),以此让组织着眼于整个系统的变动(systems change),从而建立促进组织真正学习的机制,这样才能支持学习者,推动组织学习,确保学习型学校的构建,促进学习型校园文化的形成。这一机制应该包括——分享机制、互动机制、激励机制、督促机制和反思机制。新课程的评价致力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正为分享机制、互动机制、激励机制、督促机制和反思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 创设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要让组织成员都活出生命的意义,就必须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发展的宽舒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心理自由”是主动学习的前提,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自由”时,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而学校人际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习型学校的形成。校内人际关系主要由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教师间关系、师生间关系所构成。其中教师与行政人员间的关系居主导地位,影响着后二者间的关系。学习型学校应该倡导平等和谐型关系,在其中,大家都以开放的心态互助互谅,去解决问题和开展工作,遇到问题可进行沟通,校长教师间互相信任,思想开放,愿意学习,愿意改善,敢于尝试创新,敢于自我超越,对重大问题能达成一致,使组织更具凝聚力、发展力和战斗力。新课标把学生看做真正意义上具有鲜明个性和个体差异的“人”,为教师提供更大的自主空间,首先让大家感觉到“心理自由”。
  
  二、建立学习型管理机制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承、技能培养。新课标下学习型学校的管理应该有别于传统的管理,应该是一种能够激励成员为共同愿景而努力的管理,应该是一种能够促进学习型学校形成的管理。笔者认为,学习型学校的管理应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实施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性化管理,更好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 以人为本,重在激励。外在约束是基础,内在激励是升华,因为激励才会使人发挥出更多的潜力,才能将严格的规章制度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自我超越,所以学习型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的管理机制,努力激励成员改善心智模式,不断超越自我,去成就最好的自己,只有这样,才可能构建拥有共同愿景的学习型学校。
  最重要的激励不是名也不是利,而是促使个人融入到组织的共同愿景中。比如,在深圳做一名教师是有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生活保障的,因此,学校对于教师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马斯洛所言人类需求的前三个层次:食物、安全和归属感,在这些已经基本解决的情况下,就应该致力于满足教师的自尊和自我实现这类高层次的需求了。教师到底更需要什么?需要得到理解和心灵的关怀,需要在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需要体验工作的愉快与事业的成功。“把人员的发展看做达成组织目的的手段,会贬低了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价值。”在学习型学校,个人与组织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契约关系,而是为了共同目标共同发展的和谐而美丽的盟约关系,是为了让每个人的潜力都得以充分展现,从而突破自我超越的障碍,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从耕耘的艰辛中体会到进取的快乐。共同的目标与个体的意愿相一致,就成为了一种召唤,正如萧伯纳所说:“这是生命中真正的喜悦,被一个你认为伟大的使命所驱策……,那是一种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一种狂热,它使自私、积郁、怨天尤人一扫而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智慧而完整的实体,都愿意为崇高的使命发挥精神力量”。共同的目标激发着每个成员的内驱力、创造力,他们对共同愿景的追求似乎触摸得到。“只寻求工作外的满足,而忽视工作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将会限制我们成为快乐而完整的人的机会。”“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衷心想要如此。”因为“找到真正重要的事做,才能再度拥有丰沛的生命力”。共同的目标“使团体在心智上南‘普通灯泡散漫的光’转化为‘镭射光’一般强大而持久的凝聚力,以及心灵上的高度默契”。
  2 分享领导地位,共同合作决策。在现今 的学校中,还普遍存在校长先确定改革方案,然后才让教师参与的做法,新课标要求重建教学制度,改变这种做法。学习型学校中的校长应该懂得分享专业领导地位,让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积极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促进共同愿景的形成;应该具备真正有效的修炼方法,使自己的心智不断得到改善与提升,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而与此同时,校长还应该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其他成员的成长,做科学办学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用自己不倦的追求去影响并引导教师们在学术上的追求;做善于听取意见、总揽全局、集集体智慧为学校发展的策划者;做能够尊重别人、善于协调各方关系的组织者;做善于给大家注入信心,不断以共同愿景激励教师们超越自我,激发组织学习、发展、创造的点火者;做能够不断学习思考、大胆实践、乐于奉献的探索者。
  校长及学校其他行政领导都应该由行政决策与执行者转型为学习者、探索者与沟通者,在学校行政运作的过程中,推动学校成员的共同合作学习,采用系统思考、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等方法,凝聚成员的共识,为共同愿景而努力。
  
  三、建构学习型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
  
  新课标强调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这既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保障。用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建立。
  1 以校本教研促教师行动。学校是一个充满生命的系统,任何外在的控制都无法使一个生命充分地发挥、充分地成长。要使学校充满生命的活力,要使学校成长为学习型学校,就有必要以校本教研去激活学校发展的主体,让教师们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学习,去研究,去自主发展。因此,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也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内在机制,更是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构建学习型学校的需要。
  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首先,要加强指导。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以学校发生的、教师亲历的真实问题为中心,以案例和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并在理论、方法、观念上给予指导。其次,“逼”教师行动。校本教研的新内涵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也就是说校本教研的主角是教师自己。要“逼”教师们积极参与互动式教研、参与式教研,增强教师反思教学的意识,提高教师行动研究的水平,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校本教研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既可培养教师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意识,又倡导了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营造一个求真、务实、严谨的研究氛围,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与传统的组织不同,学习型组织的凝聚力是信念、共同愿景、价值观及心智模式;唯有鼓励组织成员为了共同愿景而积极行动,才能激发团队智慧,凝聚共识。校本教研正是教师积极行动的加速器。周国平在《精神拾荒三步曲》中说,学与思是互相助兴的,“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校本教研便能将学与思紧密结合起来,让教师主动学习,积极行动,有效发展。
  2 以校本培训促教师发展。共同愿景与团队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愿景的前提是团队学习,而唯有团队学习,即整体学校组织的学习,才能发扬团队精神,实现共同愿景。教师是学习型学校中真正的学习主体,只有整个学校组织成员积极主动地互动学习,才能实现学校组织的学习与进步,这就需要在学校实行系统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为共同愿景而发展。
  3 以教师评价的改革促组织的学习。发展型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把评价当做是一种激励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因此,发展型教师评价,是促进组织学习的重要保障。学校在进行发展性教师评价时,必须注重一系列基本的指导原则:(1)评价是合作的过程,评价者与受评者之间应保持积极的气氛;(2)应加强评价的诊断性和建议性,淡化判决性,体现激励学习、促进发展的评价宗旨;(3)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应公开;(4)重视教师自己的个人评价,让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自己。
  
  四、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学校的中心使命,这里我们还是从圣吉阐述的“真正的学习”入手,来思考如何才能促进可持续学习。新课标始终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上,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即要求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真正的学习”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看,让学生“重新创造自我”就是真正解放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做老师总结中的所谓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去“做自己从未能做到过的事情”,去创造性地学习,去认识自己想认识的东西,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们才有可能“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和我们跟它之间的关系,从而开拓未来的能量”。在其中,他们才能体会和享受到“生命的意义”。学习型学校之于学生,就是要提供“真正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享受“真正的学习”提供保证,就是在学习型文化的环境中,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形成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形成持续学习的能力。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共同成长,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促进家长与社区的学习化进程
  
  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尤其重视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建设,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亮点。新课程下的学习型学校应该是一个没有明显边界的大系统,家长和社区也与这个系统有密切的联系。
  1 鼓励家长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委员的工作、布置亲子作业和邀请家长给学生上课等方式,让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并因此融人到学习型学校之中,从而使得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育人伙伴关系更加亲密,促进家长与学校相关人员间的相互学习,促进家长成长为家庭教育的行家,为孩子们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 妥善运用社区教育资源。学习型学校的概念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应尽量提供给学校,让学校和社区结合成“学习共同体”,使学习型学校的外延扩大,建立并促进学校与社区间的良性互动。
  3 推动社区与家长的学习。学校可通过创办家长学校、社区学院和向社区开放学习设施,去推动社区与家长的学习,去推动学习化社区的形成。
  新课标关系到国民素质提高和综合国力增强,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变革,新课程更是一场由课程引发的基础教育的全面变革,它为中小学构建学习型学校创造了条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圣吉就指出:“学习型组织已经被发明出来,但是还没有达到创新的地步。”“当一个新的构想在实验室被证实可行的时候,工程师称之为‘发明’(invention),而只有当它能够以适当的规模和切合实际的成本,稳定地加以重复生产的时候,这个构想才成为一项‘创新’(innovation)。”。我们在尝试着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型组织在中小学校构建的创新,我们憧憬学校能朝着学习型组织的理想高地迈进,创造出真正属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辉煌。
  
  [注释]
  ①【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②【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③余文森、无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④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⑤【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版。

关于构建学习型学校策略之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