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勇敢的心”,在这里是指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具备“敢于质疑”的精神,这是无可厚非的。《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主阵地,对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而言,岂能对此置若罔闻、袖手旁观呢?而现实情况是,众多的教师视教参为法宝,照搬照用的现象十分严重。而这种缺乏“心得”和“体验”的标签式的“知识”,在教学中往往形成了“半猜半蒙”的尴尬,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而情感却是“断裂”的,或者至少可以说是肤浅的、不深刻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参为教师实施教学,提示操作方法,提供相关资料。给予了切实、具体的帮助,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独立自主地应用教科书”,不能让教参代替了心得和体验,对教参中的解说只要求心中有数,教学时能总体把握即可。教师一定要克服“依赖”思想,“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准确、全面、具体地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笔者在教学中曾有过一些独特的“心得”和“体验”。以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为例,在探讨《幽径悲剧》这篇文章主题的时候,一般只点到由“愚氓灭美”这一事实生发出的“爱美护美”的思想,自然也会联系文中所提到的“十年浩劫”,从而明向,文章所表现的不仅是一株藤萝的悲剧、燕园幽径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从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之渴望(探究练习一)。然而我们不禁会疑惑,在文章的第14自然段,作者为何又会发出“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的感慨呢?这似乎与作者所批判的“愚昧”很难联系起来。这时,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教参关于“探究练习~”的答案,将此中的写作时间“1992"与“改革春风”的背景联系起来,并借此深入了解一些改革之初的社会现象,便不难明白作者在各色人等都蜂拥地“下海”时,内心是何等悲楚,对“追名逐利”之心的鄙弃之理解,便豁然开朗了。在作者看来,这也是“灭美”的事实,这也成了“悲剧”。无独有偶,《明天不封阳台》的主题也一般基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理解,教参首先如此。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文章结尾所提到的“明天先不封阳台”中的“先”字深入地探究下去,便会发现“我”先不封背后的难青之隐,或者说是一种希望。“先不封”意在表明以后坚决不封了,还是以后仍会封?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是深刻的。因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封阳台”的举动实际上是人类私欲和霸道的生动体现,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抛开私欲,以一颗“宽容”的心去拥抱这个世界,而这应该形成一种意识,一种社会意识,“先”字或许道出了这一美好的愿望。
以上两个例子至少能够说明,教师“敢于质疑”的首要工作是吃透文本.结合教参勇于探究,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担当起“领航者”的角色。除此之外,“敢于质疑”还表现为教师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敢于对教参说“不”。在这里再举几个文言文教学的例子。
《爱莲说》中有“不蔓不枝”一句,对于“蔓”的读音教参注为“man”。蔓(man)义虽同蔓(wan),但前者多用于合成词,作“蔓延”“攀援”-解,而蔓(wan)是名词,指“细长不能直立的茎”。在“不蔓不枝”一句中,“不蔓”与“不枝”是并列结构,“枝”名词适用为动词,作“长冗枝”解,那“蔓(man)”为何就不能也当做名词用作动词呢?如果这样理解,对于培养学生根据构词特点“猜义”的能力不是很好的点拨吗?再如,“而”字作为虚词的代表,掌握其用法是很重要的。《小石潭记》一文中有“卷石底以出”,教参将“以”解为“而”,表承接。而笔者认为,这句话意在说明石头从底部露出水面,“卷”字表明其状态,即“翻卷着露出水面”,从而“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里的“而”,当表“修饰”,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过王而行”(《晏子使楚》),“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佣者笑而应日”(《陈涉世家》)等。又如教参对于《人琴俱亡》中“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而笔者认为,不哭是“强抑悲痛”,哭是“睹物思人”,只要联系一下生活实际就能体会这种“微妙”的情感。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笔者之意不在找茬,显英雄本色,而在与同仁共勉。“敢于质疑”,即在“学中质疑”,这不仅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各抒已见”之精神的一种培养。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