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新知识会超出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的范围,新的境况与原有心理图式不能重叠,领悟力无法抵达新的知识层。这些地方正是教学重点和需要突破的地方。我们应抓住重点词语,采取内外对应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现实意象,进行对应、比较,发现现实中的意象与记忆中的形象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之处,从而引发冲突,并伴随着一种直觉顿悟感,赋予眼前的人、事、物更为丰富的内容,而对眼前司空见惯的现实形象产生新的陌生感,从而获得对语言新的感受。 教学片段:《安塞腰鼓》中“捶”字的教学 (出示句子“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师:句中哪个词首先跳到你的眼前?
生:是“捶”。
师:“捶”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击”。
生:“打”。
生:还可以换成“敲”。
师:这些词语意思差不多,都可以表示后生们的动作,那么课文中为什么用“捶”呢?读一读句子,模仿一下人物的动作,你有新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用“敲”不好.显示打鼓的力气不大,人显得没有精神。
生:用“捶”最好,写出了后生们用力之大、之快、之猛。
生:我仿佛看到了后生们全力以赴,动作迅猛,我也忍不住想捶起来。
师:一个“捶”字多传神呀,同学们已经能感受到“捶”的美妙了,真会读文章。
“捶”字逼真地写出了后生们用力之大、之快、之猛,传神地表现了后生们全力以赴,动作迅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教学中,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玩味那些具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技能,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达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常见置换比较有换词比较法、换位比较法、填词比较法、省词比较法等,反复经历这样的观察过程,可以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在平凡中见新奇,消除“无物”感,既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学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