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一文系明清散文之名篇,张潮《虞初新志》称赞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张潮为何极其赞赏此文呢?让我们在品读中感受其艺术魅力。
一、场面描写之精彩
场面描写就是对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人物与人物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常用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本文的场面描写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并且有明显的特点。
1.描述场景有条不紊。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有亲历的感觉。主体部分写口技表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写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按时间推移展现“梦中惊醒”——“醒而复睡”——“失火救火”三个场面,显得井井有条。
2.场面描写跌宕起伏。本文的场面描写不仅注意描摹人物的活动,还生动地写出了动态变化过程。第一个场面,由深巷犬吠,妇人一人惊觉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种声响“一时齐发”,使得听众“默叹”,这是口技人表演的第一个高潮。第二个场面,作者则写了全家人再入梦后唯有作作索索鼠声的寂静、安谧,听众们在此情境下不由得“稍稍正坐”,这是为第二个高潮的到来过渡、蓄势。第三个场面,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齐作”,片刻间紧张、纷乱,因而听众“变色离席”,这是口技人表演的第二个高潮。这三个场面描写极富曲折变化。
3.多种声响千变万化。三个场面中所模拟的各种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到快速,由简单到纷繁,由单声到混声,由渐进到突发,由“一人大呼”到“百千齐作”,最后又“群响毕绝”。声响的速度、节奏、强弱、数量等方面多有变化,充分表现了口技人表演之“善”。
二、侧面烘托之精要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讲的就是侧面描写的妙用。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之效,本文的侧面衬托就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1.三处描写听众的反应。在描写三个场面时,作者结合口技表演的过程,着力表现随着表演内容变化而变化的听众的反应,把听众在倾听表演过程中的动作、神态、情绪的反映都写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口技表演之于观众的吸引和感染力,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技艺。第一处写“宾客们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描写他们专注、入神及叹服的神态、动作;第二处写一家人醒而复睡之后“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现宾客此时的宽松心情;第三处是“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描写了宾客惊惧、恐慌的神态、动作。
2.两处介绍道具的简单。文首和文末,前后呼应地写表演者的道具只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连续运用四个“一”字,渲染道具的简单,从而表明表演当中所发出的万千声响,所再现的日常家庭生活场景和紧张的失火救火场面完全出自表演者的一张口,衬托出了口技人“善”口技。
三、遣词造句之精当
全文仅以367字便传神地描摹了一场口技表演的全过程,遣词用语极为生动凝炼。
1.用词恰当。本文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较多,意思虽然相近,但表示的时间关系和作用不尽相同,绝不随意重复。譬如表示事情突然发生用“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用“一时”,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用“既而”,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用“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用“俄而”“少顷”“未几”。另外,如写深巷中犬吠用“遥闻”,老鼠作作索索用“微闻”等无不充分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功力。
2.善用修辞。本文描写失火救火时的场面,作者运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有力地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如连用五个“百千”构成夸张,前后句分别用三个“声”和四个“声”构成排比,又以四个“百”字组成对偶,极写声响复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便是典型。
课文背后的故事:
作者林嗣环不仅是清代一位博学善文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清官名吏。他为官时,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人民的措施,如禁止雇用奴婢,禁止捉人充军,禁止一人犯罪株连全族等。因林嗣环之所为冒犯了权贵,终被朝廷革职为民,充军边疆。后来遇到大赦,流落在杭州湖畔,病死在西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