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25

[ 张 伟 文选 ]   

表演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 张 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表演课文内容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表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学生对表演课文很感兴趣。自从我把表演引进课堂,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上课时,学生认真读书,仔细品味,用心琢磨,积极发言,尤其是个别原来不太喜欢语文课的学生,也逐渐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改以前囫囵吞枣读课文的毛病,开始逐字逐句地读好课文,读懂课文。因为他们知道要想表演好,就要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特点。我在教学《爱如茉莉》时,对课文中“蹑手蹑脚”一词,没有让学生查词典理解,而是请学生表演,许多同学举手想展现一下自己的才能。那个以前不喜欢语文的学生也举手了,我立即请他上台表演了,他演得很投入——走路轻手轻脚的,大家马上就理解了“蹑手蹑脚”这个词的意思。我当场表扬了他,他非常开心,此后他再也不讨厌语文课了,还喜欢看课外书。对表演,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一开始让学生表演一些词语,人物的表情、语气和课文片段,到后来才表演整篇课文。
  
  二、表演能提高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表演课文内容是把静止的文字转化成活动的场景,学生不仅仅要充分理解课文,把握人物个性,还要展开丰富想象,去补白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神态、表情,活化人物的动作。这就要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合理想象。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开头“柴进宴请林冲,洪教头闯席”一段,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用心揣摩后上台表演。扮演林冲的同学动作得体、稳重,言语礼貌,见洪教头来了,主动起身问好、让座;而“洪教头”则是冒冒失失地闯进来,歪戴着头巾,走起路来大大咧咧,横冲直撞,说起话来大声大气。到了桌席前,也不谦让直接人了主席。两个学生分别把洪教头的鲁莽、粗俗、无礼,林冲的谦卑、忠厚、沉稳表现得淋漓尽致。表演也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再现。在表演《景阳冈》一文时,为了表现武松酒量过人,学生想出来用比较衬托的办法,在武松饮酒的同时,旁边的客人饮了一、两碗酒就东倒西歪地醉了,而武松却饮了十八碗还没有醉,通过这一对比,凸显了武松。通过表演课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三、表演能形成学生良好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表演课文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良好的习惯很有好处。要想表演好课文,学生必须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为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还到处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生平简介,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三顾茅庐》前,我就告诉学生要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学生为了演好课文,到网上搜集资料,还翻阅了小说《三国演义》,观看《三顾茅庐》碟片。这些对开阔学生眼界,提高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表演能发展学生合作、交际能力
  
  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学生要表演就要配合,要配合就要交往。表演角色的分工,人物间的对话,动作的协调等都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表演《林冲棒打洪教头》期间,学生进行了分工,谁扮演林冲,谁扮演洪教头,谁扮演柴进,还有哪些人扮演庄客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英雄人物人人想演,武松这一角色有许多人争着演。怎么办?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决定通过竞争来决定。角色敲定了,各人分头搜集资料。同学们自主合作,相互探讨、交流,决定人物的神态、动作、对话。在排练中,他们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尤其是设计林冲和洪教头对打的动作时,更是煞费苦心。同学们不仅观看了影视碟片,还查阅了小说。这些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表演课文内容正是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很好地体现“三维目标”,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逐步提高。

表演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