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228

[ 王 艳 文选 ]   

在音乐之美中进行德育渗透

◇ 王 艳

  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说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要让人高尚起来,就绝不只是单纯为了娱乐,感受一下音乐本身而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音乐来完成塑造人的灵魂,完善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素质的任务。对我们的教学对象——中职学生来说,音乐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由于受到普通高中的挤压,中职学校的生源较差,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基础课普遍不感兴趣,但音乐课则由于其教学的特殊性,受到学生喜爱,因此,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在教给学生音乐知识,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注重德育的渗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感受。
  一.合唱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歌曲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渗透力和最有影响的艺术。如《在灿烂的阳光下》、《中国自豪》、《歌唱祖国》等歌曲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而这些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挖掘、发现和理解,然后教授给学生。给学生唱什么样的歌曲,关系到塑造什么样的心灵的问题。
  1.介绍时代背景,进行德育渗透。
  合唱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声音艺术去表现美,还通过歌曲认识了人生,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保卫黄河》这首合唱曲,在教学中,我首先介绍作品创作的年代,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然后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并将感情=融入到作品的演唱中,引起共鸣,提高演唱的效果。
  2.指导歌词朗诵,进行德育渗透。
  优秀音乐作品的歌词就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优秀的散文,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能鼓舞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例如《中国自豪》,可通过个别朗诵、集体朗诵的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使学生在朗诵中被中国的辽阔广袤所感染、震撼。并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激励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化作求知的动力。
  3.指导欣赏旋律,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唱《牧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欣赏歌曲那宽广悠长、悠扬飘逸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德育便自然渗透其中。
  合唱教学,要有重点地选择旋律优美的作品,使学生在旋律的欣赏中,体会、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无穷力量,使心灵得以净化,感情不断升华,从中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使美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二.器乐演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以自己独特的音波来穿透人的心灵,从而使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五彩缤纷的感情波涛。器乐演奏教学可以在增强学生的美感、乐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接近音乐、理解音乐,在了解演奏技巧的同时,达到提高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如在教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时,我通过讲述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在演奏会上精彩表演引得外国人赞不绝口的小故事,激起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热爱和珍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遗产的情感。在分析乐曲时,启发学生从激情而富有动感的旋律中,附点节奏的不断运用和二胡顿弓、连弓的不断变化中,想象出人们那种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体会到人们追求光明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以及对生活及前途的乐观自信。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迷恋。
  三.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德育渗透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让孩子处于良好的音乐环境之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染熏陶,他就能发挥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因此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起很大的作用。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二是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音乐教学需在良好音乐环境与音乐情境中进行。
  音乐教师不光是个指导者、教授者,更应该是学生们的好朋友,只有与学生打成一片,参与到学生中去,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音乐又离不开情感的表达,音乐教师更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好的音乐情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入境、入情,让学生与音乐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才能在音乐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德育的渗透。
  
  王艳,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在音乐之美中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