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204

[ 鲁德梅 文选 ]   

扩大学生阅读量之我见

◇ 鲁德梅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没有量的变化不会有质的提高。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少慢差费”的现象就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可以说,扩大阅读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深化课堂改革的需要,是改进作文教学的需要,是实现语文教学“多快好省”的必经之路。
  一.让学习贴近生活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产物,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科勒涅斯语)因此,应创设开放、完整的语文学习环境,拓宽阅读渠道,打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限,密切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利用各种机会和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锻炼他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走访各界人士,开展调查研究,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上学会选择对象,搜集材料,从社会中汲取养料,观察社会生活。教学中以敬老院弱智中年人“普查”为观察对象,学生兴致极高,涌现大量佳作。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素质就表现为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去观察和认识日常生活并将其表现出来。因此,引导学生走进场馆(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等),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以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爱因斯坦语),诱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及对知识探索的兴趣,产生神圣的好奇心和惊人的创造力。实践证明,贴近生活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让教材带动阅读
  语文教材选用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美文,对学生来说,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了解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了解语文与生活关系的典范,是学生接受审美教育,去感知美、接受美的熏陶的典范。教师要利用语文教材授以精读方法,教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或更好地表达、理解和感悟言语作品的思想、知识和文化内涵。教师对教材要“活用”,同时还要“用活”。
  除语文教材,报刊杂志乃至教师的下水作文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教材。只要有趣味,有品味的,都可以作为阅读内容。教师要授以泛读浏览的方法,不一定非要学生细嚼慢咽,可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开卷有益,读了,总会留存并积淀在感觉与认识图式中,滋养情感和思想。这如同蜜蜂采蜜,广集博纳,多多益善。但由于年龄、认识能力有限,学生对读物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开卷未必都有益,教师对读物的提供必须有所取舍,对学生选择怎样的读物也应有所规定。
  教师教给阅读的方法就是交给学生一把永不过时、终身受用的打开人类知识智慧、才华宝库的钥匙。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教师还要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真正达到使学生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
  三.让实践促进阅读
  语文学习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让他们学会根据需要积极的阅读和吸收,自觉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是写的基础,读得好,才能写得好。“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清朝·唐彪语)。为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学生多写些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才能完成的作文。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文中介绍自己的儿子矿矿上小学二年级即从学校图书馆带回十几本参考书作关于蓝鲸的研究“报告”。无独有偶,留美的高纲介绍自己十岁的仅到美国一年的孩子可以写《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你认为谁对二次大战负有责任》这类中国大学研究生们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从中看到美国教育的优点,受到启示,改进阅读与作文教学。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广开渠道扩大阅读量,学生也就获得了较强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扩大阅读量,学生也就抓住了可以作为终生发展支柱的人类文明精华;扩大阅读量,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学生也就扩展了视野,拓展了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将素质教育推向纵深。
  
  鲁德梅,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扩大学生阅读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