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王鹗提出“作文三体”:“入作当如虎首,中如豕腹,终如虿尾”(王恽《玉堂嘉话》卷一引),稍后的乔吉提出“乐府三法”:“凤头、猪肚、豹尾”。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八中,解释这六字为:“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这是对文章的开头、正文、结尾从审美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本文从音乐美的角度谈谈开头、正文、结尾的技巧。
一.引爆——文章开头的审美效果与技巧
明代的谢榛把文章开头效果比喻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言:“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达到这一效果,要求记叙类的开头——情节紧张,矛盾尖锐;写景类的开头——景色异丽、引人入胜;说理类的开头——观点精辟,新颖独特;说明类的开头——知识新鲜,形象生动。具体技巧示例如下:
1.形象设喻,自然导入
开头精辟设喻,可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如《中国石拱桥》的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马说》的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以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为喻引出中心论点,精辟设喻式多用于议论文的开头,它能使文章发端新颖,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
2.巧妙设问,引导探究
先设问点题,引出说明或议论。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 又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美丽鲜艳的色彩呢?”开篇设置疑问,引起读者思考。
3.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设置一个悬念,让读者急于了解它的结果,从而产生阅读下文的兴趣。如陈源《菊子》的开头:
这样的事现在何尝没有?就是新近我还遇见了一个人,叫我为难好半天。事情倒很简单,一会儿就可以说完的。
世上的确有一些看起来委很简单,但却教人一下子说不清、道不明的事,那么作者在这里又遇到的是那一种呢,不由让人细读下文。
又如一位学生习作《生日》的开头是:“爸爸40岁生日,他却点燃了61支蜡烛。”看了这个开头,不由得你不往下读,读完后才明白,原来爸爸的举动表达了他对身患癌症去世的奶奶的愧疚和怀念之情。
4.语不惊人,平中见奇
开头没有逼真的景物描写,没有感人肺腑的抒情,没有精辟独到的议论,初读只有几句平淡的句子,甚至让人感到累赘,但一旦细加咀嚼,便耐人寻味,颇有些像吃臭豆腐的感觉。如鲁迅《秋夜》的开头: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又如学生作文《我的三位李老师》开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题记
二.弹琴——文章正文的审美效果与技巧
乔吉把文章正文的要求比喻为“猪肚”,强调的是内容要充实,在结构上与开头和结尾相比要有足够的份量,这个道理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审美的角度看,“猪肚”很难让人产生审美之悦,并非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需要美,文章的正文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文章的教育、认识与审美作用主要是通过正文实现的,所以正文之美尤为重要。这里借用“弹琴”这一比喻,谈谈正文的审美效果与技巧。“弹琴”指的是弹钢琴,大家都知道,几个世纪以来,钢琴一直享有“乐器之王”的美称。它几乎集众多乐器之长,其表现力令人惊叹。八十八个音键平铺在那里,从最低音到最高音,洋洋洒洒,音域非常的宽广。这一特点正适合于文章正文的布局要求和应达到的丰满充实、摇曳多姿的审美效果。
1.“曲径通幽”,在曲折的结构中丰富文章的内容
有的文章题材小、人物少、故事也不复杂,如果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势必内容单薄,同时缺少吸引力。正如一个面积不大的旅游区,不可直道通达主要景点,适宜盘马弯弓惜不发,犹抱琵琶半遮面,故必是小道曲径,斗折而行,给人精巧曲折、尺水兴波之美。
如杨朔的《茶花赋》,为表达“思念祖国、赞美祖国”的主题,文章开头以求人画出祖国的面貌入手,构思新颖,引人注目;而以丹青难描,只好搁下这桩心思收笔,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
接下来,另辟一径,从昆明的“花事”写起,欲写茶花,却先述梅花、玉兰、迎春,撩人兴味,这是一“曲”;
实写华庭寺、黑龙潭茶花,虚写大理之茶花,引人想象,这又是一“曲”;
由花及人,写到美的创造者——能工巧匠普之仁的辛勤劳动,并不露声色地介绍出“童子面”茶花的颜色深红,最为好看暗伏后文,这又是一“曲”;
正在这时,一群小孩仰着“鲜红的小脸”嘻笑着看花,引起“我”的奇想:“童子面茶花开了”,升华思想,这又是一“曲”;
最后,作者得到一幅“画”的构思:以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来象征祖国的面貌,使整篇文章各种头绪“九九归一”,达到表达“思念祖国、赞美祖国”的主题。再求丹青能手作画,是一尾声,使首尾圆合,通篇一贯。
2.“往复三叠”、“四面围剿”,从不同的角度丰富文章内容
“往复三叠”、“四面围剿”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一种十分有效并常见的丰富文章主体内容的方法。事实上,一件事情的完成多不是一帆风顺的,免不了曲折起伏;一种理论的成立也不止唯一的理由,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说明;在文章写作中理所当然地就形成了“往复三叠”的表现手法。“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等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正是这一手法的生动运用。
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心论点是“不应驱逐在秦国做官的六国之士”。文章是这样组织材料的:先用归纳法,从纵向的角度一一列举秦国先朝各代因信用客卿致使国富民强的事实,证明不该逐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横向的角度进行类比论证:珠宝、玉器等均非秦国所产,赵卫之女、江南金锡、西蜀丹青、郑卫之声亦均非秦国所生,而秦王却可不分国别,唯我所用。文章在许多方面摆出事实后,运用比喻说理“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对待物如此,为何对待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在终篇时,在上述纵横勾连、古今印证的基础上敲响:“今逐客以资敌国……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警钟。
3.条分缕析,深入展开,在细致的分析中充实文章内容
议论文要充实文章内容,分析问题时,就不能浮光掠影,要一层进一层,直至问题中心。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分析“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时,就十分深刻、细致而又清晰。毛泽东同志先把知识解剖成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然后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状,再进一步分成比较完全的知识和不完全的知识。接着又对不完全的知识进行解剖分析,指出“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从而得出“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的结论。这样层层解剖,步步深入,细致而有条理,把问题的实质充分揭示了出来,雄辩有力。
三.撞钟——文章结尾的审美效果与技巧
明代的谢榛把文章结尾的应有效果比喻为“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文章结尾的审美效果正如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所云:“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总想看“临去秋波那一转也”。叶圣陶在《开头与结尾》中也说,结尾应当“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要达到这种“余音绕耳,三日不绝”的审美效果,必须学习和创新相关技巧。
1.饱含哲理,发人深省
如鲁迅的《故乡》结尾: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2.委婉含蓄,余味无穷
如杜鹏程的《平常的女人》结尾:
我望着她的背影,望着那四年来她经常走的小路,望着热气腾腾腾的开水锅,望着那山坡下的小草房,望着她一锤一锤打的那一大堆栈道碴,望着整个工地……
我站着,一直站着,任凭阳光移动我的身影……
读着这样的结尾,让人一下想到那些经典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虽有诗歌散文之别,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3.展示未来,鼓舞斗志
如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结尾:
新中国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读了这样的文字,令人振奋,令人遐思。你不激动不行,你不思索不行,你不行动都不行。
廖伦建,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