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理所当然地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特别是恢复高考以来,人们纷纷探索提高写作能力的“秘诀”,寻求作文得分之道,希望能够找到“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作文“法规”,想以此“不变”应“万变”。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高中作文的低效和停滞不前,主要表现在:
在高考指挥捧的指挥下,作文训练更侧重于功效性:模式化、讲技巧、见效快。一般采用分文体训练的方式:高一练记叙文,高二练议论文,高三综合训练;或分板块训练:审题训练、素材积累、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等。而实际上,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会发现,当我们让学生注意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后,接着进行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及表达训练时,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学生的习作将材料堆积一起,简单相加,没有生气,缺乏深度、力度和质感,平平淡淡,没有新意和个性。
为什么这些写作训练起不了作用呢?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在写作训练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向表达能力过渡时,还必须具备一个转化的中介。这个中介即是:透过事物现象捉住本质的理性能力,而这种理性能力的外在表现实质上就是一种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由于缺乏理性思维机制的参与和导向,当然难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闪光点,难于从自己拥有的素材中发现其深刻的蕴含,这也必然造成表达的平面化、肤浅化,从而造成学生写作兴趣的萎缩。问题的症结之二在于这种片面强调写作技巧,追求立竿见影的训练实效的模式作文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实用主义认识,它把人文素养的习得过程机械的视为一个简单的技术化过程,造成了学生在写作中的某些低能的表现。
那么如何研究作文教学规律?怎样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写作能力的正门大道是什么?经过认真研究十多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规律和学生做题的现状,我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我认为中学作文教学进行分析能力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分析能力,强化审题立意的准确性
1.使用概念分析法审题立意
例如:2009江苏高考作文题为《品味时尚》。此题与2007年的“怀想天空”同为动宾式短语结构,“怀想天空”在写作时不仅要写出哪一种“天空”,还要侧重于“怀想”;“品味时尚”则要求考生不仅仅是写到时尚,还必须兼顾“品味”。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咬文嚼字”,以免偏离题意。第一,是“品味”而不是“品位”,“品味”作动词讲的意思是仔细体会、玩味,而“品位”的通用意义为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考生完全可以写“有品位”的时尚,但如果没有写出“品味”则有些偏题;第二,是“时尚”而不是“时髦”,“时尚”的含义是当时的或者时兴的风尚;“时髦”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新颖入时。比较“时尚”与“时髦”不难发现,前者比后者的外延要广阔得多,举凡物质、精神等方面,都可以纳入“时尚”的品味视野。
2010年四川高考作文题:【作文材料】几何学上的点,只有位置,没有长度,没有宽度,也没有高度,正是那无数个点形成了无数条线,无数个面,无数个立体……
【作文要求】:1、请就以上材料联想作文;2、自定题目,自定立意,自定文体。3、字数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此题材料中的“只有”和“没有”是在抽象意义上说明各个点既是平凡的,又是平等的。而这些平凡又平等的点能成就某种精彩的整体。并且,可以机械的说,没有任何点是相同长度和相同高度以及相同宽度的。每个点,只要能被看见,那么它们便是有长度和宽度以及高度的。因此,点是抽象意义,几何是抽象意义,题目中的限定词也是抽象意义。从这个概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多确定一些角度,以供选择。1、写人生。人生中有许多关键性质的点。一个人在一生中为社会或多或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这些贡献中有标志性事件,而这些事件就是人生中的关键点,掌握关键点,创造社会人。2、写自然。自然中存在着不同的景点。自然中有天空的美景、地上的美景、地里的美景。它们成就了某个季节,成就了四季,成就了自然。它们的和谐与美好,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3、写人与社会。家庭与社会。家庭是社会中的家庭,社会就是个大家庭。每个家庭都为社会作出一点贡献,整个大家庭才能更完美。
2.使用辩证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审题立意
例如2009年浙江高考作文《绿叶对根的情意》
笔者认为要写好这篇文章,可以使用多角度分析法审题:
第一、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可以先考虑绿叶与根的双元关系、辩证关系。根滋养抚育绿叶,绿叶才得以葱绿昌茂,绿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根作用于绿叶,绿叶反作用于根,这是相互的。有很多考生应该会提炼出“感恩”的观点,比如“游子对故土的感激眷恋”、“华侨对国家的回报感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爱戴”等等都可以,但是像一般的帮助别人,比如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情人之间的互相体贴,陌路人一个友情的微笑,身处尴尬时一份温馨的怜悯等等就与材料中的“感恩”之味有点距离,因为它们都脱离了“绿叶与根”的关系。
第二、也可以选择其他的侧面、角度构思作文。如可以理解为对父母的反哺,也可以是对家乡的思念,也可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开放式话题让考生发挥的空间很大,让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同时,考生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和展开:根对绿叶的意义,绿叶对根的情意。前者写的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有情有意;后者要写的是我们应该知道去向何方,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去表达我们对根的情意。而后一点可能是考生普遍欠缺的,往往只会就事论事而忽略具体该怎么做的问题。
09年,浙江卷与全国卷Ⅱ及上海卷一起昂扬走在“新材料作文”的行列,一题多解,情理兼重,要求考生在生活积累与情感积淀中做理性的思考分析,所以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分析能力的训练。
3.使用比较分析法、本质分析法审题:
比如今年辽宁省的半命题作文《幸福是什么》,给出了四个材料,其中一材料直接来自于2009年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做的关于“幸福和屋子的关系”的一个在线调查,八成中国被调查者以为“幸福和屋子有关系”,不过对此结果,日本网友的意见大相径庭,约九成以上日本网友以为幸福和屋子没有关系,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差呢?联系现实,通过比较中日两国人所面临的现实:中国的蚁族收入低,而房价高,于是催生出“房奴”“蜗居族”,生活压力导致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房子导致家庭破裂、妻离子散甚至引发流血冲突事件的也常常见诸报端;日本这种情况却少得多,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比较现象分析其本质,只需将房子的问题转换为物质与精神的问题,也就不难写了。
还有全国Ⅰ高考作文题:“猫吃鱼”漫画上很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漫画寓意很明显,无非是讽此现今社会有很多人好逸恶劳,不求上进的恶习。这类具有现实性意义的命题还有江苏、江西、河北、广东和辽宁的作文题,这类命题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紧紧结合在一起,引发学生对现实以及人生的思考,要做这样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并不难,但是怎样才能写出彩呢?那就必须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做最本质的分析,其实就是人类最本质最纯真的东西,把作文从自己本身上升到国家,最后升华到国际视野,写出人类精神,这才是真正的“为文”。
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所以我们应重视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提高审题的准确性。
二.高考考生优秀作文分析能力的体现
2009年浙江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归依那份敬畏》,文章的开头写道:“余秋雨曾说:‘浪漫的法国人以善意而真诚的嘲弄来重新理解法国文化;严肃的德国人在谦虚中用现代的眼光展现曾经的德国;而毕恭毕敬的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遗产供奉起来的毛病。’”
“现在看来,物质利益的大潮又把我们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颠覆过来的毛病。我们的心日益迷离,我们的根又在何处?行走人生,我们的目光又停在何方?”
而文末则呼应:“归依那份敬畏,找到心灵的根,我们才能步履从容,化蛹成蝶。文化良知这棵树,需要我们一起呵护。如果环境有些许污染,就让我们用肺来净化空气。这种文化道义,我想义不容辞,这才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要因社会丑陋而悲观失望,不要摧垮人们的信心,我们要做的是对内心的邪恶充满警惕。首先,浮躁成为颠覆的理由;然后,颠覆成为浮躁的借口。愿善良的人走出这样的“颠覆怪圈”,时时心存敬畏,任它密雨斜侵,我只坐拥王城。”
此考生面对物质利益大潮下的文化颠覆、文化践踏,“不仅仅是愤世嫉俗”,而且“自我反思”,寻求心灵之根——敬畏“文化良知”,表现出一个善良人的“文化道义”。此考生对这个社会的发问正是体现了一个人对文化的最本质的思考,“归依那份敬畏”,用思辨的闪光点亮了阅卷者的眼睛。
还有09年广西的一篇满分作文《风景这边独好》,“如果陈胜当时只是一味认为自己是个耕田的下人,毫无优点、长处,恐怕只会没于乡间阡陌,不会有一展鸿鹄之志的壮举,历史便少了一段灿烂光辉的篇章。”
“还有那投笔从戎的班超,成就西域出使的传奇;那弃官归隐的陶渊明,成就文学一枝独秀,他们都是认识自己的长处,发挥特长,因此而注目于所长之处,风景这边独好,演绎出别样但灿烂的人生。”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总说要全面发展,便注目于自己的短处和弱点,费尽心思,以求全面发展,却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阻碍未来自我的发展完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能,社会才会认同你的价值,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天地。如那“不思进取”的韩寒,满脑子叛逆思想,但凭其出色的文学才华而成为文坛后起之秀;还有那年少轻狂、但却是世界台球天才的丁俊晖,他们不是所谓的“好”学生和“全才”,却依然创造出奇迹,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此考生能够紧扣题意,对古代一些人物及其事件还有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比较分析,还能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所以此文能够做到观点鲜明、深刻,结构严谨,颇具文采,确实是一篇上乘之作。
从这些体现了高超的思辨分析能力的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中作文教学应重视分析能力的训练,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这一训练,我们的目标有二:一是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认识的主动性,改变高中作文模式化的现状,追求作文教学的真效益。二是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思想境界的扩展,体现人文教育的特殊规律,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因此,对于作文而言,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是不行的,因为,在作文的过程中,不管是宏观的内容构筑,还是具体的写作过程、微观的细节描绘,离开了分析是无法使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的。《红楼梦》中,薛宝钗希望“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作文中的分析能力也如一阵好风,巧于借助,同样可以使作文成绩青云直上。
陈绘林,广西玉林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