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143

[ 周继明 文选 ]   

还原草船借箭之真相

◇ 周继明

  最近,新版的《三国》正在热播,其中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鏖兵非常神奇的一幕:诸葛亮借江上大雾弥漫,用载满草束和青布幔的“草船”,撩拨曹营,骗曹操放箭,从曹兵那里骗了将近十万支箭回来。
  一.妙计传天下
  孙、刘联合抗曹期间,统军的大都督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借水军交战之名,命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借此除掉诸葛亮。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却借来三十条船摆上稻草人,盖上青幔,大摇大摆驶向曹营。正好那天江上大雾迷漫,曹操恐遭到埋伏,紧急调来旱寨和水寨的上万名弓箭手,一齐向江中乱射,试图击退进犯的“孙刘大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并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发觉自己上当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二十余里。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余万枝。鲁肃目睹其事,誉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还对鲁肃夸口,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早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而且知奇门、阴阳,兼擅水陆作战,并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周瑜得知这一切后,也大惊失色,自叹不如,诸葛因此声名鹊起。
  二.火箭的疑问
  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可是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曹军为何不放火箭。因为当时刮北风,在江北的曹军不怕火攻,诸葛亮的草船却怕火攻,而且船是靠在一起,这边岸上有一支火箭射去,诸葛亮、鲁肃非变“烤鲁诸”不可,如果草船失火,逃回南岸,搞不好连周瑜的水寨都烧了。据史书记载,最早的“火箭”出现在比赤壁之战稍晚的228年,魏国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装上火把,当时却是身为蜀国丞相的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至敌方,达到纵火目的的兵器。火箭还不是能大批量生产的常规作战武器,因为它不可以长期储存,而且使用时要提前做好准备,还要储备足油料,搞不好反烧了自己,曹操仓促之间不可能动用火箭,这个故事于理还说的过去。
  三.移花接木著华章
  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很多地方运用的是文学笔法,在真实的历史里诸葛亮并没有“草船借箭”,但却有有两个历史原形,一个是三国孙权的“草船受箭”,一个是唐朝张巡的“草束借箭”。罗贯中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手法,安在了诸葛亮身上。
  1、“草船受箭”的故事来自《三国志·吴书》建安十八年,赤壁之战的五年后,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两军对峙有日,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不料被发现。曹营乱箭齐发,箭如雨下,落在孙权船上。孙权虽未中箭,但面向曹营的船身,因落箭太多而倾斜,随时可能翻覆。千钧一发之际,孙权急中生智,下令调转船身,让船另一边受箭。没过多久船两边中箭的数量变得差不多了,船只平衡,恢复平稳。孙权就这样靠智慧不仅安然脱险,而且还意外获得曹军“赠送”的大量雕翎箭。孙权气定神闲、随心所欲地四处游走,把曹营参观了个够,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恋恋不舍优哉游哉地回去了。
  2、真正运用“草”来借箭的是唐朝名将张巡的故事,据《唐史》记载,安禄山叛军攻打雍丘,唐将张巡带军抵抗,被围困在雍丘四十多天后,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守城唐军的箭用完了。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张巡心生一计,命人用稻草扎成一千多个束草人,并穿上黑衣服。入夜后,张巡下令用绳子绑着千余稻草人,沿着城墙垂下。叛军发现有动静,以为张巡派出的敢死队,马上万箭齐发,不计成本不停地狂射。直到天快亮的时候,叛军发觉自己上当了。张巡守军将扎满了箭的稻草人拉上城来,拔箭一算,有数十万支之多。有了箭唐军士气大振,守住城池打败叛军的信心空前高涨。第二天张巡便趁热打铁,晚上再度垂下一些黑衣草人。谁料,这些“草人”落地后,竟然变成了活人,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杀过来。全无防备的叛军被杀得四散逃溃,雍丘之围遂解。
  小说家罗贯中于是将孙权的“草船受箭”和张巡的“草束借箭”合理嫁接,从而塑造了诸葛亮智勇兼备的神人形象。
  四.虚构即真实
  《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描写成熟知天文地理,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神人。他所做事迹除了草船借箭、还有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木偶退兵、锦囊杀魏延……这哪里是凡人所能够办到的?简直就是一神人!这正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大量采录话本、戏剧、民间传说的内容,在细节处多有虚构,形成“七分史实,三分虚假”的面目。“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使小说虚实结合。实,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虚,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黑格尔说过:“我们固然应该要求大体上的正确,但是不应剥夺艺术家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权利。”因此,正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才增加了历史人物的艺术魅力,这段历史才有了更高的关注度。
  至于罗贯中为何要如此刻画诸葛亮呢,这缘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当此之时,先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明灭元不久,又受到后金的威胁。汉人受外族统治的压迫,这对汉人来说,无疑是沉痛的心理打击,于是在汉人心中,渴望有诸葛亮这样的“近乎神明”的汉人来恢复汉人正统秩序。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正统来描写的,这样其大肆赞扬诸葛亮的意图也就显而易见了。人们希望看到诸葛亮来兴复汉室,恢复正统,因此赋予诸葛亮以聪明才干、忠贞之心和神异本领。
  尽管是几分真实几分虚构,但广大人民都希望能够出现像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来治理国家。诸葛亮这一形象,凭借其高尚人格、聪明才智、神异能力,必将在历史的长河里大放异彩,并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周继明,教师,现居湖北洪湖。

还原草船借箭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