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大难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许多学生怕上写作课,怕写作文,甚至对作文产生逆反心理,把写作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作文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语文老师应提出“快乐作文”的响亮口号,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快快乐乐地写作文,使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写他们身边有趣味的故事。
一.观察体验生活,写活人和物
新课程对写作教学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需要学生真实的生活,需要真情的流动,学生的生活斑斓多彩,不论是一场游戏、一项劳动还是朋友间的一次不愉快,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因此,老师要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生活,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激发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发现人们的闪光思想,把观察到的材料记录下来。去年,我新接一个班级,我于第一节课上课铃响前,双手捧着一摞书本肃立教室门口,铃响后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环视全体学生,和蔼可亲,然后放下书本,仔细挑了一支粉笔,潇洒地转过身去,在黑板上书写“新老师亮相”。要求学生立即动笔,把老师刚才的亮相过程写出来。然而,多数同学由于在老师进教室时,没有仔细观察,所以感到无话可写,咬着笔头迟迟不下笔,于是我告诉他们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写好作文的道理,接着讲解如何用心观察,后来将刚才的动作重演一次,要求学生必须把动作神态看清楚,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揣摩老师的心理、情感。同学们带着饶有兴趣的眼光,仔细地观察了我的第二次亮相的全过程。于是,学生第二次写“新老师亮相”,便具体生动了许多,写作的兴趣也比第一次浓烈得多,写出的内容语句生动,妙趣横生。
大自然与我们朝夕相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春夏秋冬的变化,春天的嫩绿,夏天的火红,秋天的金黄,冬天的雪白,无一不触发他们的心灵,撩拨他们的诗情。在教学“景物描写”时,先让学生观察校园的教学楼,教学楼前的小公园,公园中的假山,假山周围的松树,公园西南角的紫藤萝长廊。再让学生分成小组各写一种景物,并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尽可能用一些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也可以引用诗句来表现景物,使自己笔下的景物人格化,充满诗情画意。写完再让学生读读。最后让学生回去把其他几种景物也写下来,写成一篇作文。
二.多方搜集素材,学会迁移运用
鲁迅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我平常要求学生要博览群书,只有多读书,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下笔如有神”。学生还应多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告诉他们“留心处处皆学问”,引导他们自己去认识素材,发掘素材,善于从生活中找到有意义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生活,认识了社会的种种现象,还愁没有写作的话题吗?有一次作文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中的广告词,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越是新颖奇特大家都没看过听过的越好,充分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广告展示出来,然后组织大家对广告语言创意进行赏析点评,最后让学生尝试着就某种产品创作一则广告,要求结合产品自身特点,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且要有新意不落俗,最后组织学生评出最有价值的广告。由于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思想酝酿过程,他们不再感到无话可说,这一堂课自始至终人人情绪激昂,一个个都十分投入,收获颇大。然后我帮助他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后自行成文。学生写起来如急流奔突,一吐为快。课后,同学们都说这节作文课很有意思,很带劲,他们喜欢。
三.织织竞赛活动,激发创作热情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用一些巧妙的手法,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
1.作文接力赛。用接龙的方式,四人为一竞赛小组,每人完成大约100字的段落,四人共同完成一篇作文。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像,完成该篇文章。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两项竞赛:文章的质量和写作的速度。
2.课堂演讲比赛。课堂演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训练,我在每周利用活动安排一次。课前先告诉学生题目,让学生在几分内酝酿好,然后开始讲,每人限讲三分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均可,演讲完毕,再让学生归纳整理记下来。
3.记故事比赛。由教师讲一个故事,学生专心听、用心记录。然后把故事写出来,比赛看谁记得完整、生动。
4.相互代笔。学生按座位结成对子,相互代笔练写书信。可由一个学生口述,另一个学生作纪录后为其整理,然后口述者和代笔者相互交换。这种方法,比各自为政练习作文,兴趣浓,速度也快。
5.编写短剧。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故事材料,让各个小组自行讨论,把故事改编成剧本,并实验演出。
作文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何愁作文写不起来?写出的作文又何愁视野不开阔,没有风格和个性?
四.模仿是创作的基础,是创新的起步
茅盾先生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的作文教学通常依附教材,利用语文得天独厚的条件,以课文为范文,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我在教学课文时,引导学生咀嚼重点词句、分析精彩段落、体会优美意境、赏析人物形象,指导学生从课文学习中得到借鉴并加以模仿。我在讲《我的老师》一文时,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课文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这篇文章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为线索,组织了七个故事,写法上很容易模仿。在学完此文后,我让学生模仿这篇课文,写一篇作文,结果同学们都写得非常成功。
五.师生同下水,相与探深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热情鼓励教师写“下水”文,和学生一起在作文的海洋中“游泳”。教师自己率先“下水”,犹如进深山观奇观,入溶洞探龙宫,先开辟最佳路线,寻觅最绝境界,可以领略和体会作文的甘苦,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学生把老师写的作文和自己写的作文相比较,无意间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情感交流日益密切,进而产生一种无穷的力量,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平时教学工作很忙,我仍然坚持不懈地写“下水”作文,自己有所得,学生也有所得,也避免了空洞说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平平凡凡的生活,学生没有发现美,我发现了,写成美文,学生恍然大悟又后悔不迭:“作文原来是这样的呀!”、“我怎么没发现?”学生面对老师绘声绘色的“下水”文时,总是发出一阵阵惊叹和夸赞,同时也激发出勇于涉水,跃跃欲“游”的兴致。新颖的文题、奇妙的构思布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文字表达,从学生的笔尖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六.让孩子拥有读者,体验成功的快感
每个孩子作文后都有被人欣赏的欲望,而写作文这么让学生伤脑筋、花力气的事,却常常只有教师一个读者,学生怎能提起情绪呢?听说有一个语文特级教师曾让每个学生自己编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我决定仿效,让我的学生编班级作文选,使同学们拥有更多的读者,享受被人重视的快乐。孩子们听说能有机会将自己写得满意的习作选出来,发表在作文选上,发给每一个家长和同学看,他们潜伏在心底的好胜心、表达的欲望都被激活,劲儿一下子鼓起来了。他们都想在更多的老师、家长和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每当看到自己的作文发表在作文选上,都非常高兴和激动,不仅写出佳作的学生有荣誉感,不断获得写作成功的欢乐与尊严,其他同学看到后,也产生“我也要试一试”的冲动,从而激发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我还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习作收集起来,编个人作品集,纪录自己成长的脚印。还将一些佳作积极推荐到校报或一些报刊的中学生园地上发表,使学生在自我价值的肯定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激起他们更大的写作激情,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多感悟;“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还要搭建一些平台,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多展示,多交流,多运用。有了“源头活水”,学生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自己的思想,产生作文激情。
庄冬梅,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