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学上倡导推行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力求构建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文教育在这方面更是首当其冲,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语文能力。从语文教育的传统看,我国古代并无“语文”这门学科,语文活动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诗歌和文选。从近代语文专门学科形成至今,我们越来越看清语文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语文教育活动与文字、文章、文学、人文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初中语文教育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源头,对我国的高中语文、大学语文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必须顺应新时代对初中语文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初中语文与文字、文章、文学、人文等的关系,综合运用于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堂教学,有意识地给初中语文教育注入新的血液、让“活水”流入“源头”。
一.认清初中语文教育和文字的关系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的音、形、义是学好汉语的基础。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字词句段是文字的载体,是语文教学和使用语文的基础。这个基础教学在小学阶段已经开始累积,但更需要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去夯实。虽然我国对农村师资一再调整、补充,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师资不足,特别是边远山区仍存在着年龄偏大、老龄化的现象。这就更导致了我国语文教育在字词句这个语文学习基础上的薄弱,这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关注的。初中语文教育在字词句的教学上仍要加大力度,让其练习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衔接,而不是让这方面的练习待在案头、流于形势。充分利用写字课、课前五分钟说话、课文的字词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语文课外读本等各种途径方式锻炼、积累、提升,这对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积累大有益处。同时也将大力推广普通话,保证母语学习的质量。
二.明晰初中语文教育与文章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育在夯实汉语文字基础的同时,更要看清文章与初中语文教育的密切关系。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大都是以文学体裁为依据的。有记叙文、说明文、散文、新闻、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一般后两个单元为古文内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育,当然是需要学生在语文各种文体内容的学习中学以致用。所以初中语文的课堂教育的责任明晰:让学生初步系统地了解各种文体文章的基本特征,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等语文实践性活动,更灵活地综合把握和运用各种体裁的文章。这样才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也为高中、大学的语文教育、语文思维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审视初中语文教育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美的凝聚,凝聚着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美。初中语文教材和配套的《语文课外读本》中不乏佳作名篇。初中语文教育该怎样教学生去欣赏文学艺术的美呢?又该在欣赏的同时教授什么给学生呢?再精彩的初中语文课堂,要是缺少诵读那绝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初中语文教学首要是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可分初读、细读、深读、复读。可以灵活采用朗读(或配乐)、听读(录音)、诵读、默读,或是范读、分组轮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初读课文,理解文字,引导学生感受美;细读课文,启发联想,引导学生欣赏美;深读课文,认真体验,引导学生评价美;复读课文,深化引申,引导学生创造美。让读贯穿初中语文课堂始终,加上教师在文本关键处的精巧点播、精要讲解、精彩示范,让学生在美读中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在美读中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冷静地品味艺术内容、感悟大自然、思索社会人生,同时很自然地让美学教育走入了初中语文课堂、还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解读文学艺术作品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正可谓在“授之以鱼”的同时又“授之以渔”。
四.把握初中语文教育与人文的关系
新世纪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工具性的本体价值,还应注重它的人文性的终极价值。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承担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责任。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初中语文教育也应用长远的眼光看到这个责任,把人文素质教育融汇入初中语文教育中。例如:学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令人警醒的话,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产生对国家人生的强烈责任感;学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就会少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赞春惜春之情自然升华为对祖国大好国河山的赞美及引发珍惜时间、积极上进的思想共鸣;学了《期约》、《乘船》,就应使学生对诚信、正直提高认识;学了《五柳先生传》,学生应被陶渊明高尚情操所折服,他人格魅力的激励有助于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初步感悟;学了林莉的《小巷深处》,学生应被深深的母爱感动、为主人公的悔悟而领悟生命和生活的真谛等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时代迫切需要具有崇高道德素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知识人才。在物质丰产的同时,更需精神文明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有一个让全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一族”,他们的人生有着角色的缺位,精神家园更需要学校教育的填补、纠正。初中阶段标志着人生旅程的抛锚启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这个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之重要。我们要看重初中语文教育的这个始端责任,时时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五.挖掘初中语文教育与各学科的交叉
语文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还体现在和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语文是各种学科内容和科普知识渗透、交叉最多的课程。如《卧看牵牛织女星》中涉及到一些天文学知识;《洲际弹自述》中有很多的物理学、军事研究等科技知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有一些化学、生物学知识;《三峡》中有涉及到地理学知识;《向沙漠进军》中综合有环保知识;《口技》中有我国民族传统杂技艺术;《球王贝利》中有着对体育的无限追求;瞎子阿炳的悲喜人生中又有《二泉映月》世界级的经典乐曲等等。语文在各学科中的高度综合性就表明初中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的全面兴趣上有着重大作用,同时也为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科学人才打下初步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虽然小学语文教育已开始这个责任,但是初中语文教育应更系统、更有意识把这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这个“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应艺术地带领学生去领略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要适时地实践时代赋予的使命,要掌握好语文教育传统和创新的融合,要把握好新时代初中语文教育的命脉。初中语文教育要做到“回头看、向前看”,适时为高中、大学语文教育打好基础,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好准备,同时又实践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国人人文素质的始端责任。
参考文献:
周宏主编,基础教育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课程改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沈阳出版社2000年。
赵志伟、方志范,《走进新课堂——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江少川,《大学语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淑梅、胡立新等,《大学语文》,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丁秀莹,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