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为和情绪以及以及由此形成的有一定课程意义的课堂生态环境。准确认识学生资源在新课程的位置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是教学的核心资源
新课程应以学生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资源作为教学的核心资源,其他的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如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必须与之相结合、相化才能生成有益的课堂生态土壤,为教学目标的开花结果提供最有效的营养。否则条件资源的配置,素材资源的优化,都会因没有依附而流于盲目和无序。
把学生资源作为教学的核心资源,实际上正是新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育思想的延伸。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它折射的是把教育作为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体现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用材施教”,即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自身鲜活丰富的资源作为组织教学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资源的开发者、组织者和利用者。
二.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特点
(一)学生资源是动态的、生成的、发展的
教学过程是学生资源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在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中,当广大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问题、甚至错误在课堂上不断呈现、交流、进入教学过程时,学生资源就会作为新的课程资源源源不断的生成。学生资源不同于一般物质性的资源,如教材、教具、多媒体,会损耗消蚀,不可再生;相反,作为精神资源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在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生生不息的巨大能量。学生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实际上是二次开发的过程,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实现良性循环,促成学生资源的不断生成和优化。
(二)学生资源的利用是便捷的、有效的
外在的条件性资源,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时段和区域,往往难以有效的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则要简便得多、迅捷得多,因为它是学生随身携带的,可以随时开发的。同时,学生资源的利用也有效得多。外在的资源,要被学生利用吸收,需要一个碰撞、磨合、认可、消化的过程;学生资源来源于学生自身,然后作用于学生自身,具有先天的亲缘性。只要教师更新理念,积极敏锐地捕捉随时出现而又瞬间即逝的那些鲜活生动的课程资源,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资源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三.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资源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
新课程理念启示我们:有效的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无论什么学段的学生,他们都不是一张白纸。在课堂学习之前,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就是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往往起到牵线搭桥的铺垫作用,使整个教学流程平妥顺畅,就如同大桥的引桥一样必不可少。
教师要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调控教学过程。一方面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自学,学生自己能认知的尽量不说,既节省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贴近,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自觉接纳新知识。同时,学生原先的知识经验经过这一开发利用过程而变得更确定、有序、科学化,而且记忆会更持久,理解会更深刻。
(二)利用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生成新的课堂教学目标
宋朝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起点。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发展过程,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都可能成为新的教学资源。教师能否敏锐地抓住其中有价值的东西,生成新的课堂目标,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苦练的内功之一。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故乡》时,曾遇到过一个学生问:“少年闰土说的‘跳鱼儿’是什么样子的?”钱老师在连问了几个学生说不知道后,转问:“你们说谁看见过‘跳鱼儿’?”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少年闰土。”于是钱老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少年闰土“头脑里装着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一见多识广的形象。由此问题的生成,学生不再关注跳鱼儿这一生物性的问题,而对闰土这一人物加深了理解。钱老师这一衍化生成可谓是化尴尬为神奇。
(三)利用学生的情感态度资源,创造共鸣,内化价值观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内在的情感就是课程资源。有的情感资源是一种生成式资源,是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的资源,具有即时性特点。只有在教学中对其进行加工、转化、将其巧妙地引入课堂,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比如我在教授《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自由发言时,一个女生当场就哭了,她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我每一年的生日,你都没有为我买过衣服,没有为我吹过蜡烛。爸爸,你爱我吗?”原来他爸爸是一个海员,常年漂泊在海上。这时有同学问她:“你爸爸工作很辛苦的啊,如果他丢了那份工作,回家和你天天呆一起,你愿意吗?”她想了一会儿说:“那不行,我们家就靠爸爸的工作生活啊!”我趁机总结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人生在世总有身不由己之处。每一个父母都有自己爱孩子的方式,你发现了吗?”教材激发了他们的情感,而她们的情感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情感共鸣,而在这种情感传递的过程中,情感内化为价值观——理解,宽容,体谅。
当然也有的情感属于固有型资源,是学生进入课堂前自身已存在但尚未表现出来的资源,比如友谊。班级作为一个群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好朋友,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谈天说地。如果利用学生的这份情感资源,使他们结成对子或学习小组,在课内外学习中培养他们互助的良好品质,既能增进同学的友谊,又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相互作用,实现共同发展
班级授课制中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完全彻底地实现因材施教只能是一种追求,然而,如果从“用材施教”的角度看,丰富的学生差异资源恰恰是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所在。物种的差异性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促进“共生”,同样,学生个体资源差异形成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养成,而不应是简单地视为必须克服的消极因素或教学负担。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甚至有着迥异的生活经历,因此自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情绪体验和价值观取向。笔者在教授《我与地坛》时,对“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学生形成了这样几种解读:爷爷经历了病痛的折磨之后撒手西去,死对他而言是一种解脱;信仰基督的奶奶安详地逝去,死对她来说是回到了主的怀抱;老贝尔曼因感染肺炎而死去,但同时他也创作出了他一生孜孜以求的杰作——最后的常青藤叶,其死伟大;海子卧轨喷薄出一道绚丽的晚霞,皈依了他理想的王国,其死高贵。凡此种种解读都与源于学生个体不同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都是教师或教材的解说所替代不了的。而这些不同角度的解读构成了课堂营养丰富的有机教育生态土壤,其他同学充分消化吸收了这些营养元素之后,就能实现自身持续平衡的生长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授课, 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他们在交流、合作、交往中学习,形成一个复杂性教学生态的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时时刻刻进行着各种单向的、双向的,多向的、直接的、间接的、多层次的交流与对话。从学生个体来看: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己来说便是一种资源。同时一个学生的思想思维,甚至错误的思想思维方式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又是一种鲜活的学习资源;反之学生群体对个人来说,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因而教学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知识之间一种多向交互的模式。有效地挖掘激活学生的差异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是实现群体共同发展的绝佳途径。
课本、学生、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素材性资源,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在教师主导知识传授的观念影响下,我们只关注了课本、教师这两种课堂教学资源,而忽视了学生这一真正核心的课程资源,从而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在今天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要解放思想,既注重因材施教,又注重“用材施教”,积极开发利用学生自身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并且在利用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资源的二次开发,使其不断生成和优化,成为源头活水,滋润孩子们的生命之树常青。
范永,江苏睢宁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