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178

[ 卢光辉 文选 ]   

人物摄影艺术与创像作文教学

◇ 卢光辉

  “创”就是创造,“像”就是想像。写作文的核心能力在于完成“三个转换”,即:图像向文字的转换,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换,记实向虚构的转换。学生只要能够创造性地发挥想像力去完成一篇作文,那这篇作文一定是不凡佳作。如何帮助学生迅速增强自己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呢?我们尝试从人物摄影的角度来分析创像作文,将作文教学与观察力、想像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摄影与写作均属创作,都要求美与生动。摄影可以将美与生动的东西停留在瞬间,而写作中,美与生动的东西照样能使人们在脑海中也停留那瞬间之美。只不过前者有近乎完美的实景,后者有着无边想像的幻景。影像与文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成了一种互补互动的和谐状态。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将影像与作文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呢?
  一.将人物风景化
  摄影将一切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的形象,这种图象文本拥有文学文本所没有的视像的直观性、具像性,具有强烈的再现性、真实性和造型性。它长于再现,拙于表现,长于展示,拙于叙事。无言的摄影图像画面,其审美空间既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说它无限,是因为仅仅依凭图像画面就可以作无尽的审视、猜测和无限的遐想,除了画面本身的局限并无任何其它局限;说它有限,是因为我们从图像画面上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只是画意美。
  文学文本以言语为媒介,它的形象的显现是间接的,它发展出了描述、叙事等超越时间空间的巨大表现力。它以想象与幻想为手段,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茫茫宇宙,滚滚红尘,文学均能驰骋意象的神骏,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人物摄影成功的关键,在于“形神兼备”。人物摄影不限于拍像,而是根据主题,对人物的外貌扬长避短,突出美感,以便通过外貌,能更好地传达和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从而使照片中的人物看起来比真实的被摄对象更美、更生动、更有精神。
  1.人物摄影的神态美
  人像摄影中注重神态的处理,神态处理得好,拍出的人物才能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人像摄影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在于真实的表现人物的神态。姿势易摆,神态难抓。人像摄影就得突出某种神态,表现某种个性,传达某种感受,并将自己的个性深深融进被摄者的个性和拍摄中,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感觉。人像摄影中最首要,最注重的就是刻画人物内在的、外在的气质和神态。被摄者在轻松自然时,在毫无戒备中,神态往往最能反映气质与个性,这时的神态是真情的流露与表现。卡什最有名的一幅照片是二战期间为英国首相邱吉尔拍的。当时,正是德国法西斯气焰最嚣张之际,英伦三岛岌岌可危。卡什不满邱吉尔骄傲的态度,竟贸然夺下他嘴边的雪茄,拍下了邱吉尔震怒的一刹那,英格兰斗牛士般的肖像在著名的《生活》杂志发表后翻印无数,邱吉尔那种威武不屈的性格与气质成了鼓舞士气的灵丹妙药。卡什也一跃坐上了世界人像摄影的头把交椅。卡什的人物摄影突破了“拍得年轻漂亮”的框框,力图表现人物的“精神美”、“神态美”,着重表现和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气质。卡什还有个特点,那就是在拍摄之前,着重对这个特写的人物和职业、性格、爱好进行一些调查研究,他还十分重视与拍摄对象直接交流。拍摄中,卡什除了注意脸部表情之外,他还着力表现手的形象。总是希望在画面中出现人的双手。以求进一步扩大和丰富肖像照片的表现力。
  文学大师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中就着重描写祥林嫂眼神变化的细节,来表现她的不幸与痛苦。作者十多次勾画祥林嫂的眼睛,描绘她刚到鲁家帮工时的眼神是“顺”着看的,第二次出现在鲁镇时侯,变成“直着眼睛”看人了,到沦为乞丐将死亡时,她“瞪”着眼,“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特别是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冬至祭祖时被鲁四老爷踢开后的第二天眼睛的细节勾勒:“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面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淫威,祥林嫂进行了顽强的挣扎。特别是捐门槛,是她最后的一次抗争。她相信了吴妈的话,用自己辛辛苦苦积存下来的工钱去土地庙捐了门槛,回来时“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当然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对祥林嫂的眼神描写惟妙惟肖,勾魂摄魄,如在眼前,由眼神洞察她善良纯洁的心灵,表现她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反抗性,使人们透过祥林嫂眼睛的心灵窗户,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她心灵深处受到多么残酷的摧残和蹂躏,正是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吞噬她的灵魂、绞杀她的生命。
  2.人物摄影的情态美
  人物情态,也就是被摄人物的神情或表情,以及与这些表情相应的身体姿态。因为人物神态的出现绝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和一系列姿态相互配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在很多时候,这些姿态对于神态来说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3.人物摄影的行为(行动)美
  所谓行为,就是指被摄人物为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动作,当然是已经在画面上形成的动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采取一定的动作,总有着他的动机,比如建筑工人在搬运砖石,他是为了要盖房子;演员装腔作势,他是在演戏;老人在门前静坐,他可能是无所事事等等。这些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后面的动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内容,比如盖房子就有“建设”、“添砖添瓦”的涵义,演戏就有“抒发情感”、“假情假意”、“娱乐”等涵义,老人的静坐就有“颐享天年”、“空虚”等涵义等,这些行为也能体现特定的感受,比如“辛苦”、“自在”、“孤独”等,我们只要把它拍摄到照片上(无需加任何渲染),除去一般的叙事、陈述的功能外,它便已经可以代替我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或感情了,这也就形成了对行为的审美内涵的初步运用。人的行为的表意性是十分强大的,这是因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形象语言。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因此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说情境,前一个是指“实境”,即人、自然、社会,后一个指“虚境”,是经过艺术加工和感情过滤创造出来的境界。要描绘情境必须从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开始。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是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作文过程中,学生往往只能凭记忆去再现生活或事物,如果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勾画出来,或拍摄下来,然后用文字将当时令人惊呼,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记下来。储备了大量的诸如此类的记忆表象,一旦在与某种需要有关的强有力的兴奋中心出现时,这些解体了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按新的体系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二.进行再造性想像训练,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由记实向虚构转换
  情节实际上就是行为的扩展。行为有时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但有时并未形成情节,而情节必然是由行为组成的,是行为的系统化。
  《街头霹雳舞》,一位男青年服饰奇异,腰肢扭曲,一位老太太狂奔乱舞,旁边是一群神态各异的看客,这画面无疑有效地吸引了欣赏者的兴趣,令他们不知不觉地想多看几眼;细看之,青年人无所顾忌,老太太“一本正经”,一旁的人却不急不乱、嘻嘻哈哈、如看活报剧,这情形不仅十分真实地再现出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更十分准确地刻划出了各种身份、各种年龄人物的复杂心理。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感知事物过程中,充分调动视、听、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色彩、声响、形状等各种属性,触景生情。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学会把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融入到客观事物之中,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从而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情境美。
  如指导《掌声》情境作文时,提供几组画面:a、运动员起跑,听到观众的掌声;b、外国客人的到来,听到中国人热情的掌声;c、两公司合作成功,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d 、“神七”飞天成功,全国人民纷纷鼓起了掌。要求学生(1)从静态的画面中想像动态,如运动员的动作等;(2)从外表想像内心,如客人喜悦心情、中国人激动的心情;(3)从特写画面想到全景画面,生活中处处需要掌声。在这里,根据画面所留的空白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想像”和“说话”的氛围和情境,使他们触及到写作的兴奋点,唤醒记忆,迅速搜索储备的信息,引出表象,启发想像。这种情境,学生有着丰富的表象积累,一旦入境就会插上想像的翅膀任意驰骋。
  善于观察,善于积累,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加上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我们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从“摄影家”的角度去审视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试着从摄影的角度去观察和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创作都会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凯普托(美)译者:赵永华《人物摄影》,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卢光辉,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人物摄影艺术与创像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