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学说几乎遍及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帝王术、兵术 、养生术……乃至诸家学说都能在《老子》里找到立论依据。《老子》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教育、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可致用,他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于个人修养——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世等等,都有大用处。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既刻画了中国文化中道家隐士思想在历史巨变中影响时世磅礴大气光辉灿烂的一面,又发挥了几千年来书院学者所不知、不能言及的道德内蕴。在他看来,一个“道”字,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于一切种种哲学。他随便提出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以及一般所知道的资料,稍作阐发,以论证老子思想是领袖之学,是个人修养的极致。他的《老子他说》重点论述了黄老学说在政治上的运用,并在历代帝王的治国方略中找出实例,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南怀瑾看来,汉文帝和康熙皇帝是最善于运用黄老学说的。而汉文帝,更是黄老学说的忠实执行者。他认真奉行老子“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道家三宝,以仁慈、节俭、宽容为治国之本,而又不失其威严,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稳定了汉初的局势,奠定了汉朝四百年政权的深厚基础。
《半壁江山一纸书》一文节选自《老子他说》一书,南怀瑾先生以汉文帝用老子思想处理国家大事的例子,来阐述《老子》一书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汉文帝时代,经过战国到秦汉长达两百余年的战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极其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所以他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不要主动去生事)为建国原则。汉文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就是他母亲信奉道家“无为”的思想,在刘邦其他儿子被吕后杀戮殆尽的时候,能偏安于一隅,保住性命,以致后来被诸大臣请回,继承皇位。汉文帝当上皇帝后,继续奉行道家思想,他对当时的社会形势进行了九个月的考察,发现了自己的劲敌——以南越王为首的长江以南的地方势力。面对强大的劲敌势力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汉文帝采用黄老之道,用一封书信,稳定了半壁江山。本文节选部分,南怀瑾先生以汉文帝用书信稳定半壁江山为例,为我们详细解析了黄老学说在政治上的具体运用,用生动的历史事实,把深刻深奥的哲学道理,用浅显易懂的、通俗幽默的、趣味盎然的方式解析出来。特别是在分析了汉文帝给赵佗的信和赵佗给汉文帝的信后,提出了这封信的实质:“字字谦和,可字字锋利如刃”。
首先,以“慈”为先导,“仁”为核心。为了笼络赵佗,汉文帝亲自动手给他写信,以极其诚恳的态度,表达了他对赵佗诚挚的问候,展现出一代贤君的风范。枯燥死板的文言文,经南怀瑾先生幽默风趣的解说后,变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明白了汉文帝的用意:用慈爱和关怀打动赵佗。毕竟赵佗占据着半壁江山!先是动之以情,紧接着晓之以理,以仁义的思想说服赵佗:战争只能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劳民上财,而且赵佗也必将落得损兵折将的结局。这些话,一方面先是汉文帝的仁慈,另一方面也是在打消赵佗行兵打仗的念头,以达到化解战争的目的。其次,战时大国之威。赵佗毕竟是在南方称帝为王的,只凭好言规劝也是不可以的。汉文帝深知赵佗的厉害,所以在谦和的言词后面,显示出一国之君的威势。请先上南怀瑾先生给我们解释的:“这一小段话,表面上看,是一番温语,诚恳的安抚。实际上也等于说:你不要乱动,否则我可以把你的家人族众都灭绝了,连你的祖坟也挖了。”“先来一个下马威”,说明“国土本来是我刘家的”,又“在无责备的言语中,责备赵佗擅自称帝”,“不懂人而谦让的更高的政治哲学”。最后汉文帝在谦和的劝告中给赵佗以威压,显示了他在用人方面的才能,派赵佗的老朋友陆贾去送信,更有利于情感上的沟通。
关于赵佗的回信,南怀瑾先生用浅显幽默的语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赵佗也是采用道家的手段,把诛灭九族的叛逆大罪,推到了别人的身上,表明自己决不称帝的思想,很识时务地保全了自己的实力。这样,汉文帝不费一兵一卒,凭一封谦和的书信,“消弭了一场可怕的大战”。
纵观全文,南怀瑾先生通过对两封信的分析,弘扬了老子的学说,使我们今人对黄老学说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感受到黄老学说积极向上的和谐与完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孙颖,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