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192

[ 赵丹丹 文选 ]   

关于自主阅读的新探究

◇ 赵丹丹

  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不仅指在高考中有明确的一定分数的题目,更重要的是它是语文课的精髓,对学生终身学习都有影响。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阅读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关于自主阅读的探究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阅读教学现状简单回顾
  (1)目前,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拘泥于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苛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在语文素养上不仅要听、说、读、写合格之外,还应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而这些都迫切需要对原有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
  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体现在高考试题中以探究“8”分的形式出现。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亮点”,试题呈现在文本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之中。而这一板块又是以学生“自选”的考试形式命题的。可见,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必须提到了日程上来了。
  我们知道,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让学生尝试进行“自主阅读”,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己去学知识、自我挖掘潜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课堂上应该加大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和质量,但如果失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进行的训练也就达不到预设的效果。如果学生不是积极地自主参与,课堂上的读、品、体、味就会变成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也不能从中真正理解课文和作者的内容和思想,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就很被动,学生也就很被动,不利于知识的消化,造成恶性循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把学习的自主权转交给学生,使其进行自主阅读。
  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培养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前提,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对阅读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阅读的冲动,进而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学习过程中来。
  (1)推荐好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选择好阅读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质量,选择阅读材料时,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如果学生对阅读材料和内容有兴趣,就会持续地阅读下去,这为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提供了准备条件。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喜欢阅读内容,选择高雅的,内容积极向上的,能引起学生良好共鸣的读物和题材,推荐其阅读一些名著,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选择余地需要更大一些,使之阅读积极性更高一些,也可以为其选择一些流行的、思想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是阅读材料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间的衔接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喜欢看郭敬明和韩寒的书,这当然可以,也是可以支持的,这是当下的文化潮流,而韩寒的书有的也还确实不错的,像最新的《他的国》等,可以引导学生从好的角度去欣赏。但这些书只是一部分,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拘泥于这里,还有更多更好的文章需要研读,虽然在学生眼里有点俗气、有点老套,但这是开始的和表面的感觉,只要读进去了,才可以发现“俗套的书”读来却更有味道,这里简单拿语文读本上的文章做例子,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描述的自己的在磨难中的意志,以及母亲对自己的支持和鼓励,在文章中都可以很深刻地体会到,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慢慢读,细细读,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品味,追求真善美,不要陷于低级趣味的阅读领域。
  (2)介绍新方法。仅仅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还不够,还应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发展,应对学生的阅读作恰当的调控,进而提高其全面的阅读能力和素质。科学的方法指导,阅读规律性的总结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举一反三法。语文课本的文章结构编排一般是精读篇在前,略读篇在后,对应基本型和扩展型的阅读。前者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进行,具有尝试性和范例性,是为“举一”;而后者目的是形成学生的阅读技巧,拓展知识范围,丰富阅读经验,具有训练性和实践性,是为“反三”。如果这种“举一反三”的阅读模式延伸到课外的阅读篇目,那就更好了,不过限于学时和教师时间及精力上的局限,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综合分析法。研究性的深入阅读是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然后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筛选,然后分析和提炼,进而得出新信息及自己的结论。系统论在此就大显身手了,把你阅读文本的信息综合起来,分类、比较、筛选,站在文本的角度,整体把握文意,局部分解信息,研究命题侧重角度,为“我”所用,为“题”所解。
  要让学生自己提出话题,并讨论话题。话题的分析和推理要有理有据,从而不至于出现泛泛而谈的情况。要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还要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进而分析,引导学生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感。
  鉴赏评价法。即审美能力。学生审美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小说《边城》被人认为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抑或是“田园诗的杰作”,但学生初读时,可能对小说的“田园诗”的特点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是通过深入的阅读,慢慢研究,就可以对小说中的独特的美有一个美感的认识和享受,能体会到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一种自然的人生状态,体会到一种朴素的人性美。
  三.探究自主阅读个性策略
  A.明确阅读目的。学生阅读与成人阅读的目的不同,成人阅读一般是为了获取社会生活的实际信息,而学生则更多的是学习语言和知识,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不仅要掌握一些常识性的实际信息,还要学习进行阅读的语言模式,获取语言表达的经验和方法技巧,更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所以,要重点指导学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提高阅读品味,锻炼阅读技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信息的获取之外,还要进行信息的再加工过程。这样,学生就如同一个编辑,在给定文本阅读的时候,根据命题的要求,筛选整合信息,使文本的“原生态”资源和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派生性”资源相结合,从而完成阅读目的的指向。
  B.化用文本信息。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上,进而演变为一定的阅读技巧,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服务工具。常用方法有,用符号圈画重要内容;在书面上作必要的批注;写摘要和提纲,理清作者的思想脉络;合理推理,写心得体会等。
  阅读要诱发学生研读。课外的阅读也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研读,并且做好读书笔记,经常积极地交流感想,鼓励学生对阅读的材料内容和架构等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也可相互讨论,在不断的阅读和提问中,学生对待阅读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快的提高,阅读能力也将进一步得到锻炼。
  如著名古诗文《滕王阁序》、《出师表》,强烈建议要一读再读,不断思考,认真揣摩写作者的意图和心境,最好要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在充分了解作者社会和生活处境的前提下,进而体会文章的当时的现实意义和对于后人的历史价值,还要从写作技巧上体会文章的整体架构,学习写作方法。而对于当代的一些比较好的文章的话,比如描写当代生活的读物和杂志类文章,像《读者》、《萌芽》之类,提倡泛读,大概知道目前的写作领域的水平和状况即可。
  C.结合不同文体。依据文体分类的特点,抓住不同文体的独特风格,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信息。写人记事的,要梳理基本事件或主要性格,写景状物的,要抓住景物特征和顺序,情思哲理的,要明确所淌之情,解读蕴涵之理。
  要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尊重问题规律,使我们每个人的阅读呈现出个性化的态势,从而完成自主阅读的探究化境。
  
  赵丹丹,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关于自主阅读的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