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是白居易的著名叙事长诗,其中的琵琶女形象,经历时间洗涤依然闪光迷人。当我们对琵琶女的命运进行透视时,觉得这一形象之所以丰满而真实,探寻其深层原因,有一种内涵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诗歌所穿透的人文关怀。诗中,无论是诗人还是琵琶女都表现了对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人文关怀,而就是这种关怀让读者明白:人追求幸福、尊严、生命价值的心是永不停歇的。也是这关怀让我们读出了温暖的人情人性。笔者认为诗歌中穿透了以下几重人文关怀。
第一重:琵琶女对自身命运的关怀。
一个人有了对自我生命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等的追求,也开始了这个人的人文意识,在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种意识的强烈。年青时,她的生活如诗中所写道:“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她艺高色美,生活豪奢,但这些都在她后来的叙述中被否定了。作为封建时代的艺妓,无论怎样艺高色美,生活豪奢,生活的本质对她来说是受侮辱、受损害的,所以她会有“秋月春风等闲度”的感慨,有“暮去朝来颜色故”的悲凉,有“去来江口守空船”的寂寞。在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她本来想要的,怎样释放内心里的这种“幽愁暗恨”,在诗人面前,她选择了用琴声来倾诉,用自叙来控诉,表达她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或许这种不满并不能改变生活的现实,也并不代表她有多么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其中所折射的一个女子追求自身命运的改变,追求幸福的心声实在动人心魄。
第二重:诗人对自我生命的关怀。
琵琶女的遭遇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让诗人看到了自己处境的不幸和无奈。通观白居易的一生,他的处世原则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也吸取释道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道儒结合、对立统一的理念是白居易终生遵循的信条。前期,白居易以“兼济天下”思想为主,积极入仕,反对权奸,甚至为民请命。但元和十年,白居易四十一岁,因上书请求追捕刺杀宰相的凶手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从而使白居易陷入了英雄末路的无奈,“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就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浔阳江上的闻听琵琶声,使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恨、谪居卧病之愁来得更清晰强烈,那琵琶声里,江州司马青衫湿了,那湿了青衫后应该是诗人翻涌的心事,社会混乱,官场倾轧,一生的抱负将落空。理想成空,生命价值的缺失成了他悲痛的根源。作为一个仕途走得不顺的人,白居易清楚自己沦落失意的原因。从此他进入了生活的另一选择,开始了他“独善其身”的后期生活,应该说明哲保身、乐天知命“独善其身”是他无奈的选择。读《琵琶行》,诗人的形象也会在读者心中丰满,他的敢于直谏,为民请命,他的沦落天涯,泪洒青衫,都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对正直和社会良知的追寻,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第三重:诗人和琵琶女对相互命运的关怀。
诗人的心声和琵琶女的声情始终处于同叠融合状态,所以贯通全诗的听赏、倾诉、理解对于双方来讲都是压抑已久的郁闷、忧愁、怨恨的一种释放,而这样的释放都是放在尊重、关心、爱护的背景下,闻琵琶,听自叙,让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感慨声里自然有对琵琶女的遭遇的同情,这同情不是生活优越者对不幸者出于道义的关心,而是历经坎坷失意者的感同身受。白居易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琵琶女的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把琵琶女放在平等的位置,没有轻视她的艺妓身份,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当然,琵琶女作为一个经历过坎坷的人,也最能理解诗人谪居卧病的苦楚,她用她精妙的琴声,释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这种琴情交融的境界实在耐人寻味,这样美好的人情人性也让人觉得温暖。
人文关怀也许不是新鲜的话题,但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人文关怀人文教育应该是语文教育不可缺失的内容。相信《琵琶行》所辐射的人文关怀,会成为涌动在人们血液中的一股暖流,它会让人在寒夜中望见火光,在寒冷中得到温暖,在孤独中获得力量,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许风华,湖南衡阳幼儿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