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173

  

让学生快乐作文

◇ 袁 珊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作文研讨活动,在活动中,与会专家及不少语文教师就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进行了研讨,并将作文课堂教学分成五种课型,即作文指导课、口头作文训练课、作文评改课、作文讲评课及优秀作文赏析课。此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但同时我又发现老师们的现场作文教学中几乎都忽视了教材对学生作文的直接指导作用,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思维品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精挑细选的语文教材,许多文章都是在题材、立意、构思和语言方面颇有借鉴的。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赏析、归纳和评价,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快乐作文。
  一.充分利用文中精彩片段,指导学生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精彩的语句,没有感人的细节作为亮点,是很难吸引读者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无论是在遣词造句还是在观察顺序等方面,都是学生作文最好的借鉴。在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时,我充分利用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课,抓住文章二至六自然段,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上至下等,同时还要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笔下的事物才生动形象。当时适逢学校的灯笼树上正在盛开,于是学生借鉴课文写出了一些灵动的文字:
  一眼望去,整个树身被一片霞光笼罩,巨大的树冠看上去就像一把红色的大伞,为大地母亲挡住了暑夏的炎热。树冠上满是深深浅浅的红,仔细观看,才发现顶端红得最耀眼,树冠的边缘是一片浅浅的红,如打着褶皱的花边,整个树身看上去犹如一位风韵十足的少妇撑着美丽的太阳伞姗姗而来……
  每一朵小花中间有七根花蕊,花瓣是它们的舞台,一阵风吹来,花蕊在舞台中尽情跳舞。花朵们几百朵、几千朵簇拥在一起,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
  二.充分利用教材选材的特点,指导学生作文
  我们的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学生作文最好的范本,篇篇都是精挑细选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一切有利于学生作文的因素,精心指点,让学生乐于作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四篇文章以名人为话题,教材选材时不同的是前三篇课文写的都是单个人物,而第四篇课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写的却是人物群像。我抓住这一点在单元作文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借鉴何为写贝多芬的方法观察教材前面的彩图《红烛颂——纪念闻一多烈士》,口头讲述人物的穿着和外貌特征等,以及反映了人物怎样的个性特点,然后用这种写法写身边的同学和大家都熟悉的老师,于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课上一个学生打闹,他两眼直直地瞪着这个学生,我原以为他会大打一场,可没想到,他嘴一咧,突然一笑,那笑容和笑声可真有点让人害怕……
  他皱起眉头,小得像黄豆一样的眼睛透着逼人的光,嘴巴小而圆,被山似的鼻子压着,整个面部给人以非常滑稽的感觉……
  有了这些做基础,接下来的作文《我的初一老师们》就收获了不少美文,学生自然而然学会了如何刻画单个人物及描写群体人物的写法,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之后班上主动写作的同学增加了不少。
  三.充分利用教材的示范性,指导学生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七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第一次真好》,学生一读就懂。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发现从选材到材料的详略处理环节对学生来说无疑都是一次好的作文指导。于是我特意让学生关注这两点,同时以“亲情”为说话内容,让学生口头讲述可以选择的材料,然后自己命题作文,此次作文旨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同时让学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由于材料关注学生生活,所以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不少学生就在这一次的训练中就掌握了这种写法。
  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不胜枚举,但语文教材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本”和“源”,在教学中,我们要把作文教学与课文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做到二者并举,使学生全面受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袁珊,教师,现居湖北咸丰。

让学生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