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简介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选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后设置了3个训练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紫 尺 疑。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教学设计:
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备课组的三位老师设计出了三种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案。
(一)识字探句意 诵诗绘情境
1、吟读课文,感知韵律。2、朗读课文,识写生字:紫、尺、疑。3、默读课文,探求句意。
4、品读课文,感悟意境。
5、背诵课文,描述情境。
(二)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课文插图。2、朗读并背诵诗歌。3、根据课文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
(1)川:河流,平原。指瀑布的宽阔悠长。
(2)疑:怀疑,表示揣测,意为“好像”。
4、画一幅画,并把诗歌默写在画上。
5、赏画。(包括欣赏画面与诗歌书写)
(三)用问题驱动建构
1、你是怎样识记“紫、尺、疑”这三个生字的?
2、说说你和老师的朗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括号的词好还是原文里的词好?为什么?
(1)日照香炉生(升)紫烟
(2)遥看(望)瀑布挂前川
4、你能根据插图把诗句的意思讲一讲吗?
5、你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吗?试一试。
三.案例分析
1、同课异构的内涵
面对同一个课题《望庐山瀑布》,三个老师设计出了三种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案,这就是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异构,就是指面对同一个课题或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尽相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达到同一个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同课异构中的“同”有两个指向:一是同一个课题或同一个教学内容,二是相同的教学目标。同课异构中的“异”是指构思理念的“不完全”相同,这就说明,“异”不是“完全”的不同,而是不同中还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上面的三种设计应用了不尽相同的构思理念。
第一个设计所用的是“目标教学”思想。“识字探句意,诵读绘情境”这个标题,既简明扼要地展示出四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又简明扼要地显示出了教学的整体立意: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融通整合,将简明的教学策略和简洁的教学流程融于标题之中,传达出了实现目标的行为方式及技巧。
第二个设计所用的是“情境教学”思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标题很有诗意地展示出了明确的教学理念——情境教学!同时把情境教学的具体方法展示出来——“语言描述情境”、“图画展示情境”。这种方法通过形象的图画感知与抽象的语言理解,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第三个设计所用的是“问题教学”思想。问题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发展性教学的方法。它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建构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新知识、新方法。
2、同课异构的“大同小异”原则
仔细分析上面的三个教学设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同课异构的“异”是“大同小异”。大同小异就是同课异构的基本原则。为什么要遵循“大同小异”的原则呢?因为阅读教学有它的基本规律,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有其共同的认知特征,无论哪位教师施教,都必须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征,这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共性。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教师个体的知识、经验、兴趣、阅历等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于同一个课题,不同的教师就会用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去设计教学,体现出教师工作的独创性的。
刘永靖,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