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对读”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无法展示自得的过程时,老师以“课文文本”为中心,巧妙有效地运用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本相对照,实现词句、题旨之间及其他方面的比较,在互识、互补与互证中,使学生在不同文本的相互交叉中“自得”、提升。
一.“互文对读”过度
目前教学中较普遍地存在过度运用“互文对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强解失度
以冯骥才的《珍珠鸟》为例。这篇散文,通过自己与一只小珍珠鸟逐步建立“信任”的过程,引发出一个人生哲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但郭初阳老师在教学中引用了众多的文本,特别是引用冯骥才记实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的一段话,得出对文本解读的结果——这是一个关于现时中国文人境遇的寓言:视囚禁事实不见,反而美化这种生存状态,以为有了吊兰与些微阳光的笼子就不再是笼子;主体性自由与依附性安全,不假思索地选择后者——“决不飞出去”小鸟居住的笼子成了专制的代名词,小鸟的不逃亡成了逆来顺受的象征。
仅就这一环节而言,在“互文对读”中,文本成了教师个人阅读心得的传输渠道。
2.链接不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的文本不仅不能很好补充、印证原文本的观点,有时反而会影响学生对原文本的理解。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讲海伦·海勒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教师引用了许多选文,从张爱迪如何与病魔做斗争,到中国人如何抗击自然灾害。大量选文说明的是人类的伟大。这样的链接既偏离了教材编选者的意图,也偏离了文本本身,更使学生在链接的大量文字中迷失了阅读方向。
二.正确有效的运用“互文对读”的原则
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有效的把握“互文对读”策略呢,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原则
有关,就是指在教学中,引入的文本是与学生有关联的,或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或是学生熟悉的,或是学生可以通过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理解的,从而实现以易助难,以点带面的进行文本互证的效果。
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柳宗元未能借寄情山水得到身心解脱,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的精神困境这一点,我引用了同样作于被贬期间的《江雪》,连起每句首的四个字,就是“千万孤独”,用学生都很熟悉的诗人和诗文进行“文本对读”,来进行补充印证作者的精神世界,学生就读懂了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和苦闷。
2.有效原则
有效,就是指由于文本本身因某种原因在表达上隐晦、含蓄,教师适当适时的引入文本进行对原文本的补充印证,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曲径通幽,豁然开朗。这特别适合诗歌教学。
如在教学闻一多的《发现》,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回来了”。但是当闻一多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急切地扑向祖国的怀抱。然而他发现了什么呢?诗中只有这几句话“这不是我的中华”“噩梦、悬崖”“不是我的心爱”,学生只是知道个大概背景,我引用《死水》就可以印证、补充,学生就可以理解中国当时极其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这样一首小诗,在有效“文本对读”中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老师就无须对诗歌进行可怕而又枯燥的解读了。
3.有度原则
有度,是指在教学中解读有多种甚至无限的解读可能的课文时要把握“度”,不能抛弃作者的创作的本意、文本本身的价值完全按照读者的理解来解读。
如在学完小说《边城》和《祝福》后,让学生和《荷花淀》进行对比阅读,选择合理的话题,对三篇小说中三位女主人公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学生围绕“爱与被爱——人生永恒的主题”分析三位女主人公生平、生活和思想感情,这样做不仅符合原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而且把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尽管引用长长的一整篇小说,却是“有度”的“互文对读”。
教师在进行“本文对读”的阅读教学时,要把握好“有关、有效、有度”的原则,让课内文本与链接文本有机联系,相依相成。以促进学生自主发现、自行品悟,进而涵养悟性,触类旁通。
朱恩取,教师,现居浙江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