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212

  

再析推断性因果句中转折词“却”的位置

◇ 刘 彤

  邢福义先生的论文《“却”字和“既然”句》,发表于《汉语学习》杂志1996年第6期。全文主要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以及语用价值三个方面解析了“既然”句中“却”字的进入。邢先生肯定了“既然……却……”的标志复现现象,并且揭示了其在结构和语义上的必要条件,即结构上用于诘问的“为什么”之类和语义上的逆接关系。
  读完先生的文章,笔者不禁思考,转折词“却”在“既然”句中还可以有其他的位置吗?如果可以,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在其他非“既然”推断性因果句中,情况又将如何呢?
  我们知道,“既然p就q”是推断性因果句的典型标志,“既然”有时说成“既”,“就”有时省略。推断性因果句是用来推论事物间因果关系的句子,主要分为“据果断因”和“据因断果”两类,前者以已知结果为根据推断出某种原因,后者以已知原因为根据推断出某种结果。“据果断因”也可以只在后分句用“可见、可知”之类。
  关联副词“却”用在分句之间,起关联作用,经常用在转折句、让步句中强调转折性。只包含一个关系层次的复句是单纯复句,包含两个或几个关系层次的复句为多重复句。因此,当转折词“却”进入推断性因果句中时,无疑构成了包含因果和转折两个关系层次的多重复句,为表述方便,以下所有因果关系均特指推断性因果关系。从关系层次上来看,可以是因果包含转折关系,也可以是转折包含因果关系,例如:
  (1)据说她在学戏时嗓音比较纤细,适应性并不强,现在却连演十来场整本戏而嗓音不减,可见她在唱腔和发声上所下的苦功之深。
  (2)既然人民选你做代表,你就要做好,可是你却辜负了人民的期望。
  从多重复句的层次分析来看,例句(1)的基本层次为推断性因果关系,即因果前套转折,例句(2)的基本层次则为转折关系,构成了转折前套因果关系。
  鉴于讨论的是推断性因果句中转折词“却”的位置,因此,本文只分析基本层次为推断性因果关系的多重复句。一般说来,推断性因果关系套转折关系仅包含两种情况,即因果前套转折和因果后套转折,但还存在因果加转折的混合句式这种特殊情况,例如:
  (3)既然不是活他自己的命,为什么却叫活命费?(金庸《卧龙记》)
  (4)这一招既然是你自创的剑法,丁鹏却是从哪里学来的?(古龙《圆月弯刀》)
  例句中既用了“既然……”又用了“却”,复现了隐含在分句之间的“推断性因果”和“转折”这两种关系。
  因此,本文将从多重复句的套层出发,从“断因”句和“断果”句两个分支,分别讨论转折词“却”是否能够进入?其进入的位置是前分句p,构成前套关系,还是后分句q,构成后套关系,还是进入pq之间,构成因果加转折的混合句式?
  一.关于断因句
  (一)因果加转折混合句式
  在《“却”字和“既然”句》一文中,邢先生认为“凡是‘既然’句,前一分句都表示理由或根据,后一分句都表示结论或断语”。这一结论适用于所有的推断性因果句,并且pq之间构成推断性的顺承因果关系。
  从语义上看,因为结果p是已知的事实,所以pq之间不可能再被赋予转折关系,破坏p→q的顺承因果关系,自然在分句之间就不可能加入转折词“却”。例如:
  (5)他既然晌午就赶到工地,准是天亮前就从家里动身了。
  (6)周围的黑夜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鲁迅《社戏》)
  例句(5)可以转换为“他天亮前就从家里动身了,晌午就赶到工地”,两个分句间是顺承关系。同样,例句(6)可以转换为“到了深夜,周围的黑夜只是浓”,两个分句前后相继,不构成转折关系,不能进入转折词“却”。
  (二)因果前套转折
  在推断性因果复句中,表示理由或依据的前分句p,内部可以进入转折词“却”,表示转折性事实,构成因果前套转折的多重复句,例如:
  (7)她有才华,却从不炫耀,可见家教非常好。
  (8)据说,刘翔平时的训练时间和强度并不是很大,却很有成效,可见孙海平西去求经,真是求到了真经。
  从多重复句层次分析上看,例句(7)为因果前套转折句。从语义上看,可以转换为“她家教非常好,有才华,却从不炫耀”,从“她家教非常好”推断出“她有才华,却从不炫耀”的结果,验证了整个句子的顺承关系,而转折词“却”仅仅反映的是结果p内部暗含的转折关系。同样,例句(8)“刘翔平时的训练时间和强度并不是很大,却很有成效”也显现出由转折词“却”标志的直接转折关系,但是并不影响整个句子的顺承因果关系。
  (三)因果后套转折
  如果转折词“却”进入了后分句q,形成因果后套转折关系,那么q中必然含有两个甚至几个分句A?A?A?,从推理上看为p→A?A?A?。由于“→”代表的顺承关系,因此A?A?A?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或顺承性递进关系,然而这又与A?A?A?是转折关系的前提相矛盾,因此后分句q内部不可以进入转折词“却”。例如:
  (9)古代有崇雉、祀雉的事情,也有龙凤交尾、雉蛇互变的记载,可见雉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并且与龙也是同一个图腾族属。(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10)既然大声呼吁,可见过去被冷漠了,甚至被遗忘了。
  例句(9)的后分句“雉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并且与龙也是同一个图腾族属”是由“雉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与龙也是同一个图腾族属”两个小分句构成的并列句,有关系词“并且”进行标志。例句(10)的后分句“就必然不断发展,甚至会酿成大祸”是由“必然不断发展”“甚至会酿成大祸”两个小分句构成的递进句,有关系词“甚至”进行标志。显然这两个句子的后分句都不能进入转折词“却”。
  因此,在“断果”句中,转折词“却”的位置只能是在p中,构成因果前套转折句,pq之间以及q中都不可以进入。
  二.关于断果句
  (一)因果加转折混合句式
  在《“却”字和“既然”句》一文中,邢先生还认为“‘既然’断果句,其固有形式包括AB两个语义段,B是A的顺承结果,AB之间,不可能出现‘却’字”。例如:
  (11)既然搞不懂,就不必在这件事上浪费时间了。
  (12)既然移动不如对手,她就用凶狠的发球和变化的球路主动调动对方。
  例句(11)可以转换为“因为搞不懂,所以就不必再这件事上浪费时间了”,同样例句(12)可以转换为“因为移动不如对手,所以她就用凶狠的发球和变化的球路主动调动对方”,两个句子都表达了顺承因果关系。显然,此时分句之间不能插入转折词“却”。
  (二)因果后套转折
  表示理由和根据的前分句作为已知信息,显然为陈述语气,表示推论的后分句则有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两种情况,下面将分别进行考察。
  1、陈述语气
  邢先生在《“却”字和“既然”句》一文还提到了“既然”断果句在固有形式上的延展,构成逆展形式“既然A,那么B,可是却非B”。在延展形式中,非B是A的逆接结果,表示同B的恰好对立。例如:
  (13)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好好干下去,可是你却在这儿偷懒。
  从例句可以看出“在这儿偷懒”是“好好干下去”的逆接结果,符合句式的要求。此时转折词“却”出现在了后分句q中,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断因”句中,“却”可以出现在后分句q中呢?
  答案是否定的,例句(13)从语表形式上看,“却”的确出现在了后分句中,但此时整个句子的基本关系为转折关系,此句为转折前套因果句,而非因果后套转折,不符合我们的推理前提。
  与“断因”类分析相同,如果转折词“却”进入了后分句q,形成因果后套转折关系,那么q中必然含有两个甚至几个分句A?A?A?,从推理上看为p→A?A?A?。由于“→”代表的顺承关系,因此A?A?A?之间应该是并列或递进的顺承关系,然而这与A?A?A?是转折关系的前提相矛盾,因此在“断果”句中,后分句q内部也不可以进入转折词“却”。例如:
  (14)既然是考试,就必然有考上的,也有考不上的。
  (15)问题既然得不到正视,就必然不断发展,甚至会酿成大祸。
  例句(14)的后分句“就必然有考上的,也有考不上的”是由“必然有考上的”“也有考不上的”两个小分句构成的并列句,例句(15)的后分句“就必然不断发展,甚至会酿成大祸”是由“必然不断发展”“甚至会酿成大祸”两个小分局构成的递进句,显然都不能进入转折词“却”。
  2、疑问语气
  邢先生认为,逆接关系和 “为什么”之类的语表形式,构成了转折词“却”进入的必要条件,并且“为什么”表示的是诘问的语气。例如:
  (16)既然他人品不好,你为什么却让他升官呢?
  (17)书中既然对年羹尧的事迹叙述颇详,为什么却把雍正帝最得意的心臂股肱之臣鄂尔泰遗忘了呢?
  例句(16)(17)为诘问语气,表达了说话者对推断结果的怀疑,即压合的逆接结果非B,此时分句之间进入转折词“却”,恰好形成了直接转折关系,表达了非B的含义。
  那么是否只有“为什么”的类同形式是否只有“为何”“怎么”“何以”之类呢?其实,我们发现,还有一些表示诘问的后分句中,也能进入转折词“却”,比如说:
  (18)这一招既然是你自创的剑法,丁鹏却是从哪里学来的?(古龙《圆月弯刀》)
  (19)既然要好好学习,你却管妈妈要钱买游戏做什么?
  可见,后分句不仅可以是“为什么”的类同形式,还可以是“哪里”或“什么”等其他构成诘问语气的语表形式。
  当后分句q既有表示诘问的语表形式又有表示逆接结果的语义关系时,我们认为转折词“却”可以进入到推断性因果句中,此时,从语表形式上看,转折词“却”位于后分句q中,但从多重复句层次上看,是因果加转折的混合句式,而非因果后套转折。
  (三)因果前套转折
  除了可以形成因果加转折混合句式,“断果”句中还可以存在因果前套转折关系,例如:
  (20)既然西方人有了富裕却仍然痛苦——那么,富裕就不是好东西。
  (21)既然身为公民却不能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么又何必去怪罪暴君呢?
  例句(20)中“西方人有了富裕却仍然痛苦”是已然事实,并且说话者通过这一事实推断出“富裕就不是好东西”的结果,构成了顺承因果关系。例句(21)的后分句虽然是一个反问句,但并不影响前分句中的转折关系的进入,可以变换成“既然身为公民却不能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么就不必怪罪暴君”,同样构成顺承因果关系。A?A?→q,A?A?之间为转折关系,因此两个复句均为因果前套转折复句。
  因此,在“断果”句中,转折词“却”可以出现在p中,构成因果前套转折句,还可以出现在q中,构成因果加转折的混合句式,而非因果后套转折句。
  三.小结
  综合看来,整个验证过程如下:
  
  根据考察情况,笔者认为转折词“却”代表的转折关系套入推断性因果关系中有两种情况:因果前套转折,因果和转折混合句式。
  当因果前套转折时,转折词“却”位于前分句p中;当因果和转折混合时,转折词“却”位于后分句q中。
  
  参考文献:
  [1]邢福义.“却”字和“既然”句[J].汉语学习,1996,(6).
  [2]汪国胜.“既然”句的前提及推论形式[J].荆州师专学报,1994,(1).
  [3]汪国胜,刘秀明.关于多重复句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付琨.标记理论的介绍与应用[J].汉语学习,2005,(3).
  [5]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刘彤,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再析推断性因果句中转折词“却”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