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133

[ 林晓莉 文选 ]   

我的课前自由谈

◇ 林晓莉

  我的语文课一向上得比较自由,最自由的环节莫过于课前的自由谈。实施至今已有3年,也许是深受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的影响,也算略有气候,稍具规模,梳理总结如下:
  我们学校是普通高中的二流学校,艺术生居多,文化课底子薄弱,语文素养更是低到让人无法相信的地步。所以我只是每节课前要求按学号轮流来,轮到的一位同学担当主持人,课前准备好资料,提供一个命题、话题、古代人物或者新闻热点,然后大家分组展开讨论,在主持人引导下,各抒己见或者两军对垒,最后由教师做总结。面对这样一些能够走上讲台清楚说完一段话、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已经很不错的学生,我不能要求他们展开货真价实的演讲或者辩论,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以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所以例如一般演讲所强调的声调的抑扬、情感的起伏、情节的波澜、恰当的肢体语言等等,对我们的学生来说都是奢望,我只能初步要求他们听清楚主持人所提供的话题或者辩题,想清楚自己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一般都几句话说明观点,阐明原因即可。
  几年下来,我们讨论过的人物和话题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从中国古代经典人物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到现代社会感动中国人物,从索马里海盗事件到奥巴马访华,从上海迪斯尼乐园的建与不建到湖北荆州大学生见义勇为事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每天一谈,寓教于乐,其乐融融。经验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语文“课前自由谈”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
  “课前自由谈”的效果,从理论上看,在“说”的环节上,第一,至少这一活动能够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第二,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能很好增强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第三,通过热烈的讨论,加上老师的点拨,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得以迅速提高;第四,它能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胆魄;第五,也是我最欣赏的一点是,语文学科是极具魅力的人文学科,语文的特点决定了训练必须把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践证明,自由谈的过程可以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多样化的题材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激烈碰撞,一场场不露声色的人格教育课在这里悄然上演。在悲、喜、爱、恨、怒、骂之后,思想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人格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在“听”的环节上,可以训练学生注意、想象、联想、记忆的能力;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快速敏捷的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听同学的谈话,从中抓要点,长知识,扩视野,学会了用自己的听觉收集信息,并且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
  但是实践起来,如此理想化的效果是不容易出现的。想在普通高中普通学生中达到以上的效果,作为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主持人不能很好控制局面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在开始训练的时候是非常常见的),除了在学生的谈话之后,做出恰当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谈。因为你不知道他们会拿出什么样的人物或者话题出来,不是每一个人物或者话题都那么好说的,事实上,2009届有一个班有一段时间主持人就经常弄一些无聊的甚至骇人听闻的话题出来,只是为了满足学生猎奇的心理,博得开场的哄堂大笑。
  几年下来,我在引导学生自由谈方面有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比较好地控制了局面。引导的宗旨一般来说是:大事明确化,小事清晰化,庸俗事高尚化,敏感事严肃化。举几个例子。第一种,国际国家间的大事,牵涉到的方面比较多,我就要引导他们从重要角度重要矛盾去谈。比如索马里海盗事件,千头万绪,我把关键归结为一点:你觉得应该用武力解决还是用谈判解决,为什么?这样就不至于泛泛而谈,毫无结果。第二种,相对小事。有学生谈到顺德区将统一校鞋,这样的事件我就引导学生将事件的几个牵涉面分为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其中学生这一块,我又引导学生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需要张扬个性,也有条件张扬个性,想穿自己的高档鞋的同学,一类是家庭条件困难,穿上统一的回力鞋能帮他们得到一丝平衡和安慰的同学。这样分来,小事件也可以呈现脉络,分析起来就清晰多了。第三种,庸俗话题。学生偶尔讲一些市井俗事,也不要避开否定。例如有个学生讲过一个新闻,一位体重200多公斤的英国男子,在受到妻子挑衅侮辱的时候坐到妻子身上,用体重将妻子压死。法院判他1000多欧元的罚款。这件事一笑一叹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去谈论。但是我们可以专业化一点,这个案例如果放在中国,以中国的法律会不会判这位男子承担刑事责任?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样判?学生就马上有了更多的兴趣,不再局限于笑这个男子太重,拿体重当武器来杀妻了。第四种,敏感话题。学生谈到14岁在校女生怀孕生子事件是谁的责任时,更不可回避,借此机会,要引导学生分析事件前因后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责任怎样,如此惨重后果应该会教会学生尤其是女生该怎样自尊自爱,保护自己。
  引导得法的话,进一步我会要求他们将此命题话题变换成作文题,将古代人物或者新闻热点引申为作文素材,做一个作文的储备或者是作文训练。2009届高考前,我们就讨论过圆明园兽首事件,大家反响热烈,于是当场就改变了那节课的教学内容来做作文,效果非常好。更多的时候,我们拿一个事件出来,拿几个同学的观点出来,我自己或者请同学在黑板上画图或者写思路,用思维导图或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步思路,稍加整理,一篇作文的提纲马上就呈现出来,学生就会感觉到原来作文可以这样简单。
  看起来这样做很轻松很美好,实际问题也不少。首先,一般的课前演讲是3到5分钟,而这样引申的话,至少会用掉15分钟,有时甚至一节课时间都用来分析材料,完全变成了辩论课或者作文课。一节课原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当然就大打折扣,尤其是高三上半学期半年下来,有时也不免忐忑,这样把时间花在讨论上,是不是会有点不走“正路”呢?因为有这样的担忧,所以我把作文,阅读鉴赏等等的知识尽量穿插融合进去,最后我所教的理科班语文高考的成绩超过了文科班,并且我教出的学生在大学中都很积极去竞争校团学生干部职位,展现并且开始利用他们在高中锻炼出来的口才,让人觉得尤为欣慰。但是在课前自由谈的时间控制上还有待探索。
  除了引导得法控制时间得当之外,还有几点我体会较深。例如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可能口若悬河;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可能出现语言不当,甚至开不了口的现象。这时教师要示意学生不要紧张,做个提醒,这样做,对发言者是一种鞭策和尊重,对其他同“级别”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励,消除了他们的畏惧心理。此外,教师要记住并且及时评价几乎每个同学的观点,以鼓励赞扬为主,让每一个发言者都有得到认可的感觉,这是对教师素质极大的挑战,当然,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培养主持人这样做了。最后,教师要学会牵线搭桥,巧妙过渡。语文课前自由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谈的内容与本节课所要探究学习的内容并不一致。跨度过大,会让学生在思路转换上出现问题。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巧妙地把学生谈的内容与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机地连接上。这就更要看教师的功力了。
  我希望用“课前自由谈”的方式去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运用能力,进而促进他们摒除维持性和复制性学习,张扬个体最可宝贵的创造力,使其审美情趣、文化品位、道德素养和思维品格都得到和谐、健康、全面的升华,形成一种无愧于承担中华民族现代化历史使命的人格体系。我的“课前自由谈”的实践证明,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加全面评价学生,更加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林晓莉,教师,现居广东顺德。

我的课前自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