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211

[ 罗士云 文选 ]   

想象是诗歌鉴赏的桥梁

◇ 罗士云

  想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古典诗歌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只不过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之中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林、清泉、浣纱女、莲花这些只是诗歌中的意象,但如果发挥想象,创设诗歌情景,那么在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呈现出以下的画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是那么宜人;雨后碧空无尘,松针如洗,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松林上,涧水清澈见底,水石相激发出淙淙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妇女们结伴归去;莲叶摇动,渔船返航顺水而下。由于想象,一幅幅的画面才如此鲜活,而读者也在想象中获得了美的体验,不仅体会到了山村的清幽明洁,而且也能感悟到作者超脱世俗、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琵琶行》最后两句:“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青衫”是唐代最低文官的服装,“江州司马”则突出了诗人被贬后的身份,这正是一篇之主旨所在。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当时44岁,年龄老大而位卑言轻,又遭贬谪而投闲置散,使他顿生美人迟暮、天涯沦落之感。而琵琶女与之相似的遭遇更引发了他的无限感慨,此情此景,自然是涕泪纵横,不能自持了,凄凉落寞之意在这两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罗士云,语文教师,现居广东雷州。

想象是诗歌鉴赏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