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尽快读懂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呢?诗人“情动而辞发”,读者就应该“披文以入情”。我们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文”——那些与诗人的情感有关联的关键词句,即“情点”。
所谓的情点,可以是一个词或短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前者如“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多情”和“伤离别”,道出诗情;后者如其中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点破情韵。它们指示着诗歌的情感,我们要用足用活。
诗歌中能够体现情点的关键词语通常是这样的一些词语:
一.与景物有关的
1.含有明暗冷暖色调的景语,能够渲染气氛,暗示心情。例如李清照《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其中的“凉”字,不仅写出了秋气的萧瑟,而且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凉。又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的“凄切”,辛弃疾《水龙吟》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秋”。
2.中国悠久的诗歌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诗歌中很多形象具有了某种稳定的特别的含义,形成了所谓的传统意象。这种种意象成为进入诗歌内在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其中的“断鸿”,写出了诗人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抒发了游子的身世之苦和家国之痛。诸如柳永《雨霖铃》“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的“长亭”、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中的“酒”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等意象,我们应该勤加积累。
3.有些景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诗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例如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有风雨,人生有顺逆,但是诗人心中既无风雨又无晴,表现出其处变不惊、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李清照《声声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亦然。
二.与人物有关的
1.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往往透露了诗人的感情。例如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其中的“看”,隐隐流露了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拍”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情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又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执手”“看”“凝噎”,辛弃疾《永遇乐》中“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望”和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
2.人物的情态。例如苏轼《定风波》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既是行走之轻快,亦是心情之轻松,表现出诗人笑傲人生的喜悦、豪迈。其他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凝噎”,辛弃疾《水龙吟》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泪”和李清照《声声慢》“人比黄花瘦”中的“瘦”。
3.传达喜怒哀乐感情的字眼。例如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无绪”“留恋”写出了情人分别之际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又如辛弃疾《水龙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中的“愁”“恨”。
三.议论抒情性的
1.有的句子直抒胸臆,尽显情志。例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高度概括并抒发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的私愁和时代、民族、国家的“公”愁。又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有的议论句中的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会影响到对诗人感情的把握,对此应采用反训的方法。例如辛弃疾《永遇乐》“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赢得”“可堪”应分别理解为“落得”“不堪”,才能体会出诗人反对草率出兵的态度和对忘掉民族耻辱现象的悲痛。
能够体现情点的关键词句可以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从同是表现“愁”情的例子来看,有的出现在开头,例如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总领下文,贯穿全篇;有的出现在文中,例如辛弃疾《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的“忧愁”,点染出忧国忧民之情;有的出现在结尾,例如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总结全文,卒章显志。
唐功杰,教师,现居山东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