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热”一定要“照应”吗?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有人提出了这样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相照应的句子一点也没有呢?”教师教学用书解读为:“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闷热”确实没有“照应”,但是,这是个缺点吗?)
从行文看,此处写“闷热”,诚然是为下文孩子们爬悬崖作铺垫的。“闷热”之用,就在于将孩子们“送上”悬崖;当他们都爬上悬崖时,“闷热”之功已尽,其用已毕:自然就没有“照应”的必要啦。
从事件发展来看,“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但是并非一整天都一样的“闷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时间越来越晚了,怎么能一天之中永远都那么“闷热”不止呢?
当“我”遇险后,文章写出来“我”的多重心理感受:爬崖前,“高不可攀的险峰”;爬崖时,“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冬冬直跳”;爬崖后,只剩下“心惊肉跳”、“几乎晕倒”、“软弱地哀求”了;被困悬崖后,“头晕目眩”、担心“会滑倒摔死”只有自己在暗暗“啜泣”啦;此后更是“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此情此景之下,一个心里充满极度恐惧、极度恐慌的人,如何还能记得外在的天气的冷热呢?
所以,通读全文,“闷热”既无需下文来“照应”,也无法在下文“照应”。所以,“闷热”没有照应,无论如何,都不是个“缺点”;虽然,“前后最好是有所照应”,但是要不要照应,更要“实事求是”,不可一概而论。
(《春》中第五幅画应该如何概括?)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中间五段是对春景的“精雕细刻”,一般解读为五幅图画:前四幅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可是,第五幅图画呢?
教学用书把第五幅图画概括为“迎春图”,这与前四幅图画概括方式不同,从语文角度讲,是不够“语文”的。那么应该怎么概括呢?
可以概括为“春忙图”。你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个个都出来了。”人够多的吧!活动也多:“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人多事多活动多,故曰:“忙”;所以叫“春忙图”。
这个概括和前四段的概括是一致的,都是“春—图”,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忙图”。其意思分别是“报春”、“争春”、“唱春”、“润春”、“忙春”。这种前后一致的概括,展示的是语文性,体现的是本色的语文教学,避免的是“被语文”解读倾向。
(鲁迅先生到底在“悲哀”什么)
《风筝》开头:“北京的冬季……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那么,鲁迅先生到底在“悲哀”什么呢?全文,应该有两件事令他“悲哀”。
第一件应该就是把弟弟的风筝“踏扁了。”尔后“……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幡然醒悟,感到“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第二件应该就是兄弟二人,“……渐渐谈起几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有过这样的事么?”可是,兄弟真的不记得了吗?鲁迅先生的判断是“全然忘却……说谎罢了。”鲁迅先生根本就不相信:那当年“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弟弟能忘得一干二净。
第一件事鲁迅先生诚然“悲哀”于自己当年的“无知”,第二件事鲁迅先生则是在“悲哀”兄弟的麻木和冷漠了。这两件事,都使鲁迅先生“铅块”般“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但是,又有区别:第一件事尚有补救的办法与希望,“送他风筝……我和他一同放。”或者“去讨他的宽恕”。但是第二件事呢?“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毫无补救的办法啦!于是我感觉到了“无可把握的悲哀”,自己只得选择“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第一件事鲁迅先生“悲哀”的是自己对兄弟的“精神的虐杀”,第二件事鲁迅先生则是在“悲哀”整个社会和民众的麻木和冷漠了。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的“不幸”和“悲哀”吗?
周长海,李亨富,教师,现居山东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