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此种情形,国家教育部也积极行动起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密集与推进,新的教育学理念的冲击,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注重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上作好引导。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教学方法的巨大挑战和变革。
要使每个学生养成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表象地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或许含导致形式主义,极端主义的错误。或是浪费了时间,或是使学生一头雾水——教师必须明确“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联系实际,引导实行。
(一)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被动学习而言。可以说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它要求引导者——教师在使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策略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情绪,使学生兴趣指向明确。因为学习目的明确是学生能“自主”学生自觉的语文意识的起点,否则“自主”就变成了“盲目放手”了。
另外,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适时组织引导,切不可认为“自主”就是自己当家做主,放任自流,而违背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创造力的初衷。因为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甚至是良莠不齐,即使都是优学生,也未必都有很好的语文素养和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他们毕竟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生。有的学生还不能理智地约束自己,如果让一些缺乏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能力的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而教师放任不管,那么产生的负面影响恐怕是巨大的。因此要指导监督学生的自觉性,增强学习目的的方向性,使学生知道自主学习些什么,应注意些什么,以免师生都绕了一大截弯路。
(二)合作学习是学生群体为了完成共同学习任务分工合作的互助学习行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合作是人们达到目的的一种便捷途径。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养成合作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学会如何去合作,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要在指导“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会或指导学生正确分工,互动合作,在这种合作交流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总结中学会归纳与概括,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合作学习的内容范围不能过大,类别不能过多。这样会导致分工合作的习惯性、依赖性和思维的不连贯性。例如在语文教材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习惯性地不是就某一问题而是将几类问题交给一组讨论,则学生很可能会为了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一定的分工合作,这样劳必造成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均衡发展,以致违背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初衷。并且并非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得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才能完成,对于需要独特情感体验,要学生悉心感悟的篇章,还须给学生一个独立的空间,去细细品赏。
(三)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长期以来的被动性学习,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受到制约。而探究学习是创设一种类似学习研究的情景,使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发散思维,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在探究式教学方法实践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意见,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但切忌探究内容的零散,不成系统,或是钻牛角尖,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另外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情感体验,但在接受学习内容方面效率不高,对于普通的中学,客观条件不适宜进行经常性的活动。
樊畅,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