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177

[ 张兆华 文选 ]   

巧设比喻四法

◇ 张兆华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写文章时,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增强行文的生动性、形象性。这里所谓的“恰当”,是说比喻要新颖,不落俗套。如何巧设比喻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借鉴。
  一.异类相喻
  通常的比喻,是同类事物相比喻。譬如:“一曲终了,礼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这一比喻是以声音比声音的。再譬如:“园子里的花开了,五颜六色的。红的火红,白的雪白。”这是以颜色比颜色的。这样的比喻,只是一般性的比喻,不够新颖。
  再看下面的例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坪,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
  以上两个句子,前者以“歌声”比喻“清香”,是听觉与嗅觉相比。后者,以“乐曲”比喻“草坪”,是听觉与视觉相比。这样的比喻,以此类事物比喻彼类事物,新颖巧妙。
  文学史上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无不是其作者能够超乎平常人的思维,匠心独运的结果。李白《秋浦歌》中用“白发三千丈”来比喻“愁”之长,李煜《虞美人》里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愁”之多,都是在以视觉喻心理、以看得见的喻看不见的、以形象的喻抽象的。这样的“物”、“情”相喻,堪为古代诗歌中异类事物相喻的典范诗句。
  二.对比设喻
  对比,是一种写作方法。这一方法是把所描写的事物与其它事物相提并论,通过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运用这一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如果在运用对比方法的过程中进行比喻,所设的比喻会更新颖,表达效果也就会更好。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先对故都的秋天景物进行细腻地描绘,接着又把“北国之秋”与代表“南国之秋”的“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进行比较议论,从而得出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结论。然而,这“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毕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说法。为了使人获得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作者对比设喻,说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这里四个比喻句中,包含着八个比喻。这八个比喻,如果写作“南国之秋是黄酒,是稀饭,是鲈鱼,是黄犬。北国之秋是白干,是馍馍,是大蟹,是骆驼”的话,那么,这就只是一般的比喻了。这样的比喻,比起郁达夫的句子来,逊色得多了。
  郁达夫的四个比喻句,每个比喻句两相对比,不仅把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把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突出出来,真可谓是别出心裁,巧妙极了。
  三.排比设喻
  文章中运用比喻,其表达效果是增强形象性。运用排比,其表达效果是加强表达的气势。写作时,如果能够把比喻与排比结合运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文章中,作者极尽心力,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盛赞美梅雨潭的“绿”。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排比设喻:“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嫰;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这里一喻之不足而二喻,二喻之不足而三喻,构成排比。如此排比用喻,作者心中对梅雨潭的“绿”的无比喜爱之情得到了尽情地宣泄。
  四.比喻与拟人相结合
  《绿》的第二段中,在描绘梅雨潭“飞花碎玉般乱溅着”的水花时,先用一个比喻:“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继而,又用一个比喻:“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紧接着,由比喻转而拟人:“——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文章中运用拟人化手法,可以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动作行为,使语句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增强韵味。这里,朱自清以“梅花”、“杨花”喻“水花”之后,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把那飞溅着的水花比拟为一个活泼可爱而又调皮的娃娃,情趣盎然,韵味无穷。
  
  张兆华,河南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师。

巧设比喻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