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的建筑学,它强调内在关系,崇尚内在和谐,倡导创造性、多元化和差异性,这一理论延伸到教育领域,即认为课程即探究过程,强调课程发展实践性: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学习者的自组织,认为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在教师作用方面要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情境,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平等的首席;在学习方法上要求师生进行合作性规划,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参与建构知识。对于语文阅读课而言,它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在阅读中,学生既是文本的接受者和鉴赏者,也是文本的创造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我尝试在小说阅读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创设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文本中属于自己的独特意义,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成长。下面本人就以《项链》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相关的课外阅读和生活经验为课内理解提供助力
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把学生从理性禁锢之下解放出来,带领学生的思维走向宽容,生成,开放,自主建构,回归到多元丰富差异融合的生活世界。很多人有一种误解,以为现在学生因为课业负担的加重和网络、手机的过度使用,导致阅读量不够。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都是很喜欢阅读的,只不过他们所阅读的内容跟语文课本上所选择的东西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喜欢读小说、杂志,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每天都会看新闻,包括体育、娱乐新闻,也包括社会热点问题,他们也会用手机上网看小说。但是他们常常没有意识到阅读不但是对他人的生活经历了解,更是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学生缺乏的不是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而是对这些经验的正确认知,以及把它们植入文本解读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世界带入文本世界,在阅读中学会体验、理解、对话与反思。
在学生对《项链》这篇小说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先有意识地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主流媒体如报纸、广告以及人们的闲谈中对女性“成功”、“幸福”的一般定义如何,你自己又是怎么看待年轻人对物质享受和对“成名”的追求。大家分享经验的过程,实际上是每个人对自己之前的阅读感受进行反思的过程。
在讨论分享之后,教师下发一份对比阅读材料——莫泊桑的《珠宝》节选。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背着丈夫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许多珠宝,在死后秘密被发现的故事。为了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两个女性的对比阅读之中,这次下发的只是故事的前半,也就是秘密被发现之前,之后的故事由教师进行简要介绍。
对比之后,让学生尝试解答:莫泊桑最初设想主题究竟是什么?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文中运用的不同笔调和叙事方法,以及从中隐约传达出的作者的观点。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为五个小问题:
1、同样美丽动人,但境遇不佳,她与朗丹夫人的做法有何不同?
2、她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了什么代价?
3、她的梦想合理吗?
4、谁该为她的不幸负责?
5、作者对她持什么样的态度?
跟着这些问题,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本意,虽然课文导读中认为这个故事“尖锐地讽刺了贪图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法国社会崇尚浮华势力的风气对和这种风气对人们的影响”,通过这堂课的对比阅读,师生却感到莫泊桑写了一个偶然事件,给一位充满梦想的美丽女人带来灾难性的严重后果,看到了崇尚浮华的社会风气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感觉到这是一曲咏叹小人物人生命运的悲歌。
二.多元开放性解读方式鼓励学生探究文本独特意义
当然小说阅读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找寻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在读懂作者的意义之后,结合自身经验做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也即新课标中所说的“创造性阅读”。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重要创始人小威廉姆·多尔心中有一个“迷人的想象王国,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米勒也曾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绝不会使自己成为阅读的奴隶,绝不满足于文本原有作者对于文本的意义和形式的理解和诠释,而是有意地发现原作者所没有、也不能发现和理解的那些新东西。
读懂作者的原意是自主理解文本的基础,读出文本属于自己的独特意义,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在《项链》的学习中,如果单纯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或写作特色,无疑学生能很快运用初中阶段学到的所谓“语文知识”,或者干脆在“课文导读”中很快找到“正确答案”,如果有需要,他们甚至还能马上背诵下来,可是,这些抽象空洞的理论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真正有效的语文知识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理解、消化才能掌握。
如果全面总结对文本的整体解读有一定难度,学生也可以谈谈自己就文章中的某一个细节或某一个方面说说对自己的启发,例如有学生提到舞会是路瓦栽夫人荣耀的顶点,也是她灾难的诱因,看出人生中祸福相依的道理。结合各个班级讨论的结果,《项链》这个故事至少有十种以上的解读方法,如:本文揭示了十九世纪末期法国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虚荣腐朽和没落颓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和精神的落寞、揭示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人生经历的影响、细节决定成败,小事不小等等。
三.平等对话式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罗蒂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必须能够使学生产生对话;威廉姆·多尔也认为教师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在小说阅读课中,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体现为师生在共同探究对课文理解中的相互影响。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时而是一个讨论组织着,时而成为一个参与聆听者,最终师生都能在互相启发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对比阅读过程中,作为“首席”的教师提出自己设计的比较点(社会关系、精神状态、娱乐活动、家庭经济、喜欢的首饰、遇到的不幸、最终结局)后,学生可以补充。有学生在课后提到作者的描写重点不一样,对郎丹夫人,主要写外貌动作,对路瓦栽夫人,则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在填写表格时,所有比较的内容由学生共同讨论完成,教师参与讨论并负责记录。
在需要大家都“读出”自己的感受时,教师也适时抛出自己的看法:现在有人说“嫁人要嫁灰太郎”,那是他们没看《项链》,看了项链,这话就要说成“嫁人要嫁路瓦栽”了,因为自始至终,路瓦栽都表现出一个丈夫的乐观、包容、坚强,是一个相当有责任感的丈夫。这个解读角度学生很少想到,即使想到也不太会在课堂上说出来,果然,有人听了这句话呵呵一笑,有人则不以为然,不管怎样,这个全新的解读角度无疑传达给学生一个信息:自己的解读,可以“百无禁忌”,这就激发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最后学生给出的解读也基本达到了教师的预期效果,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阅读潜力。
四.在阅读中获取的实践性知识促进了德育目标的达成
无论在何时何地的课堂上,德育都是教师必须考虑的教学任务之一,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课上,教师尤其不能忽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然而道德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人的行为律令,与此相适应,道德教育目标也不是通过灌输和说教所能够达成的,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绝不仅仅是教师在课程结束前的几句总结语,它应该贯穿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之中,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和见解逐渐完成的、隐形的自我教育。
例如在本文的阅读中,如果没有对比阅读,可能有学生为路瓦栽夫人不值:她为什么不通过不正当途径改善自己的生活,这么“勇敢”只能让自己白白浪费青春。但是,在和《珠宝》对比之后,学生看到了“如果她选择不道德的生活,会落到什么下场”,加上老师最后的“嫁人要嫁路瓦栽”的个性解读,从侧面点出了她家庭生活中的幸福,可想而知,在获得这笔由真假项链所带来的“意外之财”后,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至此,不用老师特别指出,学生就能够理解“善良”“勇敢”“责任”等一系列词语的意义。
另外,在最后读出自己感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找出了造成路瓦栽夫人不幸的各方面原因,例如不重视关键性的细节(不小心丢了项链)、缺乏一些基本的生存智慧(处于一种奇怪的自尊心而没有和好朋友沟通)、价值观比较缺乏(总是被社会和别人的看法牵着鼻子走)等等。学生的总结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的自我反思过程,而他们的发言又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同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小说阅读课程是学生和教师一起阅读文本、发现文本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种课程不以教师权威的观念进行控制,而是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让学生从知识的积累走向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之路。
段银梅,教师,现居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