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学困生依然存在。为什么会有学困生?他们学习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只要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学困生上课精神涣散,小动作特别多,如果不做小动作,他们就在发呆,总之,他们的注意力不在课堂上。一开始,我们会认为学困生基础差,较深的知识,他们听不懂,自然不会去听;但同时我也发现,对一些识记类的东西和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只要听了,肯定就会的东西,比如每节课的生字、比如文言文实词的意思,他们大多也不会认真去听、认真去记。这是为什么呢?这恐怕不会是基础差的问题,一定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思想方面的问题。学生成绩差但这个问题恐怕一下子不能弄清楚。每一个学生形成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学习态度差是差生形成的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我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学习态度分析,并建立部分学生的档案进行研究。
学困生为数不少,大都属厌恶型和被动型。其实扩展到整个级,我们会看到整个七年级学生优差生分布不正常,整个级好中差的分布不是呈正常的纺锤形分布,而是呈现反常的鞍形分布。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课堂教学指导是:面向中层生教学,兼顾两头。这是在中层生作为一个大的群体来说,但现在中层生变成了一个小的群体,那应该怎样教学了?记得教学法上有一条原则——“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教学策略,但这个模糊的教学策略有一个明确的特征,就是要求我们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改变现实。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他们渴望成功和赞许犹如花儿渴望阳光雨露。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孩子掌握知识发展人格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镜中我”的过程,他们常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当成一面镜子。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那么,该如何帮助这些学困生呢?我的想法是:分层教学,各取所需。让学困生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对此,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较大调整。
首先,避免教与学相脱离。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处于一种相对较为松散的状态下,我们的语文老师或是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语文教学扑朔迷离、不可捉摸,效率低下。越到高年级,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越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当然有各个方面,我个人觉得这主要是因为:(1)中考语文80%以上的内容来自课外,现代文阅读100%来自课内;(2)这几年教育界强调“语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本来,这些观点和指引都没有错,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既不考试,重要性如何体现?那课文不重要,什么才是重要的呢?老师讲的既然不考试,也就是说不重要,学生还要不要听呢?再者,语文素养较其他科更具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特点,潜移默化的长久功夫使短时间内的教学不易见成效。┅┅慢慢地课文教学就蜕变成了“课文教学并不重要”,甚至是“课堂教学并不重要”,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或说是成绩。(3)语文评卷的主观性也让学生较难把握学习的规律。一篇作言文,平时写自己的老师给了85分,但遇到一样的作文,考试时照搬了上去,可能别的老师只给了70分。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我们部分的语文老师在评价的尺度上出现偏差,但语文评价较其他科更主观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想,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因素,暂不去考虑,也不埋怨,多以积极的态度去做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我首先考虑的是调整课堂教学,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转变后进生。调整课堂教学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避免教与学相脱离,应做到学什么教什么考什么,或者说考什么就教什么就学什么,让后进生投石问路有回音。所以,在上课前的备课相当重要。1、单元授课前确立单元教学重点、出好单元检测卷,单元的阶段性检测一定做到学什么测什么,突出单元测验的反馈功能。2、认真斟酌单元教学重点和课文教学重点。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一篇文章为教学单位的,而一篇文章里,内容主题结构语言四大块样样俱全,每一块都可以长篇累牍大书特书,每一块在不同的文章又都不尽相同(即使是最接近的文章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每一篇课文该讲什么、不讲什么,都大费心思,比如,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伤仲永》,篇篇都是名篇大作,篇篇都文质兼美,主题结构语言堪称典范,但面面俱到中下层生不容掌握,所以我确定的单元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或文段的内容。第一篇文章每一节课都围绕着这一重点进行。
其次,在平衡班里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的提倡由来已久,不少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都对此有很多的实践及阐述。但大多数的分层教学是在实施教学前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综合素质进行了分班,然后根据不同的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例如我校现在的初三A、B班的分层教学就属于这种情况。但现在在初一就进行分班显然不切实际,但在一个班里学生成绩及素质都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我的做法是首先把学生根据语文成绩进行分成A、B层进行教学内容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一)教学内容分层。每一个教学内容都确定基础目标和挑战目标(即高层目标),如整体感知B层的同学需达到的基础目标是能用“XX人做XX事”的句式概括写人叙事的内容即可,A层的同学则不然,需要对一些相对复杂的或内容零散的文段内容进行概括;在作文开头的教学中,B层的同学只要能掌握开门见山法即可,如以“理解”为话题的写作中,只要B层的同学能写出谁理解了谁就行,但A层的同学则要求学会整句开头法、景物渲染开头法、细节描写开头法。(二)作业分层。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如整体感知作业,有AB层作业,B层作业简单,只用“XX人做XX事”的句式就能概括,A层的作业则不然,没有中心句,也不能简单地用“XX人做XX事”的句式就能概括。作文开头训练中,可选用开门见山开头法、整句开头法、景物渲染开头法、细节描写开头法。B层的同学如果做了除开门见山法外的另外一种方法开头,则给予表扬及加分。但不是每一次作业都分层,有一些如生字词、文言文翻译则不分层。(三)评价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单元测试卷,本学期以来,坚持用AB卷进行测试,B卷以课内知识为主加大字词比重,阅读文段出自课文(突出例子功能),A卷注重知识迁移、能力考查。单元检测我觉得只是评价学生的其中一个标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但我觉得过程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决定用学生的学习积分来评价学生,积分表的内容分为:课堂表现、作业、小测、单元测试、加分、学习组长打分、教师打分。每个星期进行汇总,并不断在做鼓动工作。学期末的时候,我就以积分的高低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成绩。而这个积分表突出了学习的过程,比单纯的考试成绩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学年过去了,我的分层教学,面对语文学困生的研究也到了一个检查反思的时候。从考核成绩来看有部分学生从还不够稳定,从学生的课堂学习来看大多数的学困生学习状态有了很大改变。但是,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也不少,如你的班级评价分层,但年级的评价不分层、学校的评价不分层、升学的标准也不分层——或者,我们现在的分层,也只是为了今后升学时的不分层也能胜出,因为,社会的竞争也不会分层!这是需要我们再做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
邓绍志,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