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165

[ 李奉军 文选 ]   

考场话题作文立意的切入技巧

◇ 李奉军

  考场作文,由于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容不得考生像平时练笔那样反复推敲,所以,必须迅速的打开思路,快速准确地找好文章立意的切入。怎样在考场中就话题作文做到立意明确深远,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化抽象为具体。有些话题作文,话题比较抽象?,学生立意时也不易把握。在动笔写作之前,还必须把它变成具体的、可依托的人、事或物。围绕话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观点或主张,必须通过具体的人、事或物,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心灵的选择”,选择什么,舍弃什么,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人生观,观念的东西是抽象的,要表现它,离不开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这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值得我们借鉴,在《白杨礼赞》中,北方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茅盾通过白杨形象的刻画来表现;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鲁迅用一所大宅子作比喻,在嬉笑怒骂中缀句成文。
  二.化大为小。作文话题往往是一个大而空的理念,如果简单地顺着它写,文章空泛无物、苍白无力;把话题化大为小,选好切入点,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就会使主题容易把握,立意明确。
  2003年,湖北省仙桃市话题作文“阳光”,此话题可谓大矣,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缩小话题呢?在作文指导课中,以此话题为例,我要学生设法多维思考,巧取角度,根据提示语所揭示的材料的意义,先破译“阳光”内涵,确定立意范围,然后列举构思角度,指导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切入。结果,有学生5、12大地震废墟救人的壮举中,看到了人间爱的阳光;有学生从寒冷的冬日父亲逼“我”去体育馆游泳中,领悟到父爱的阳光照得心坎暖融融的等。大题小作,从细微处着眼,写自己真实的感受与体验,有利于学生做真人,新课标中也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
  三.化实为虚。有些话题作文,从考场实践来看,切准话题,提倡实题虚写,在文章立意上则会独劈蹊经。话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若据“实”写来,往往拓展不开思路,就事论事,立意层次比较低。如果化实为虚,在立意时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借助于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就可以迅速打开思路。
  比如“小草”这个话题,如果照实写来,难以成就大气文章。如果化实为虚——写小草,就要扩展到那些像小草那样具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精神或者具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的人,文章就思路开阔,立意深远了。
  四.化虚为实。话题作文要具备开放性灵活性,所给话题必然空泛、大而无边,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假若记忆可以移植”之类便是。因此,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就要善于化虚为实,把话题引向现实生活,立足于现实,思考现实,表现现实。
  “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是一个带有科学假想的话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当年许多考生大书特书记忆移植的可能性,或一窝蜂地写科幻题材,以至高考之后市面上的科幻读物脱销。其实,只要拿这个话题与“假若我是市长”、“假若我是班主任”等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命题形式,都是想象作文,都是在“假若……”的前提下,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都可以把笔触伸向现实生活,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激浊扬清,任尔所为!
  结合周围的日常生活也可以这样立意,“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父辈几十年以来为工作为生活日夜操劳,摸爬滚打,遍尝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记忆移植到我的头脑中,让我尽快地品味生活,理解父母,感受亲情,消除代沟;“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初三、高三学生遨游于题海之中,饱经过重的学习负担煎熬,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痛苦记忆移植到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头脑中,让他们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探寻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总而言之,要想话题作文立意新颖、出奇制胜,必须“发前人之所未发,明今人之所未明”(陶行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显示创新的意义和思维的深刻。
  
  李奉军,教师,现居甘肃通渭。

考场话题作文立意的切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