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古诗文积累的意义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其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中国历代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在这些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中蕴藏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精髓。通过对这些艺术珍品的学习、积累,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可以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极大的帮助。
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强古诗文的积累有何意义?
首先,积累古诗文可以提高语文素养。
古诗文经典作品,以其含蓄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为人们所喜爱、传颂,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阅读、积累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语言材料,提高语言素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健康的人格;可以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其次,积累古诗文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优秀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堪称艺术经典。古诗文的积累不是外显的实用,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里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积累古诗文,不仅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可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读郑板桥的《竹石》,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可以领悟到作者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思想情操,从而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要做一个像竹子那样认定目标、能经受住任何生活磨炼的人。这不仅是古诗文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
二.古诗文积累的方法
多年以来,不少老师在教学中都探索过古诗文积累的方法,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我这里也想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分类记忆法
背诵是古诗文积累的重要途径,也是古诗文积累的基本方法。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目是值得我们学习、背诵的,是很好的语言材料。多年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把古诗文背诵作为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因为背诵是传统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古今中外,哪一位饱学之士不曾得益于背诵呢?历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曹植,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诗、词、歌、赋十万言。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熟读《红楼梦》,有些章节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著作中经常出现海涅、歌德、莎士比亚、但丁、赛万提斯等作家作品中的名言诗句。
青少年时期正是背诵记忆古诗文的好时候。
那么,该如何背诵记忆呢?很多学生常用的就是机械记忆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对于没有意义的数字、人名、地名、年代、化学符号、外语单词等,还是可以用机械法去记的。但是,死记硬背似的机械记忆还是太笨,如何化枯燥的记忆为有趣的记忆,使记忆过程充满智慧与趣味,记忆的内容也更容易,更有条理,更牢固,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好方法——分类记忆法。
分类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综合,找出事物的一般特性,就是一种分析过程;依据事物的一般特性,把事物组合为不同层次的类别,就是一种综合的过程。“类”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集合,分类是通过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共同性,将它们归属于一个确定集合的思维过程。由于客观事物有多方面的属性和多方面的联系,因此,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古诗词分类记忆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按古诗词内容进行分类,将同类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记忆。
分类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使杂乱的事物变得清晰、有条理。古诗词分类记忆更是如此,为我们日后提取运用提供了方便。
古诗词的分类也有不同的标准,下面我将列举一些具体例子来说说古诗词的分类记忆。
1、按季节(时间)或节日分类
在古代诗词中,反映春夏秋冬各季节的诗都有。如:写春天景象的诗有: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描写夏天景象的诗有: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秋天景象的诗有: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冬天景象的诗: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等。
写节日景象的诗,咏春节的有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咏元宵节的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咏清明节的有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咏中秋节的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咏物类
古代文人大多喜欢山水风光,喜欢风花雪月,在他们笔下,山水日月,江河湖海,花卉植物,鸟兽鱼虫,都可以入诗,所以留下不少咏物佳作。
如:咏植物的,有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有贺铸咏荷诗《踏莎行》:“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等等。
此外,写山、写海、咏日月的诗歌也有很多。如张九龄咏月诗《望月怀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苏轼《水调歌头》等等。
3、怀古咏史类
这类诗词也有很多,诗人们或借史咏怀,或借史讽今。如杜甫《蜀相》,杜牧《赤壁》、《泊秦淮》,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4、抒情类作品
抒情类的诗歌在古代诗词中占了很大的数量。这本身与“诗言志“的传统和人们的情感诉求有关,也与离乱社会中文人的动荡生活有关。因此产生了许多抒情类诗词作品。细分起来,有这样一些:送别诗、离情诗、相思诗、爱情诗、思乡思亲诗、爱国诗、感怀诗、悲愤诗等等。
中学课本里也选入了这样一些诗词作品。如:送别诗,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别董大》、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等。
表达相思之情和爱情的诗词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李之仪《卜算子》、李清照《醉花阴·重阳》、李商隐《夜雨寄北》等等。
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有:杜甫《春望》、崔颢《黄鹤楼》、岑参的《逢入京使》表现了诗人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的真挚感情。还有被人称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等。
5、哲理类作品
这类作品在中学课本里也选入了不少。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启示我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哲理启示是: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亲自参加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道理。
(二)理解感悟法
古诗词分类记忆比起机械记忆,它有明显的优势,它是建立在对诗词的一定的理解基础上的(这也是分类的基础),但它也带有明显的机械记忆的痕迹。所以,要想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我们还得对古诗词进行深入的理解,深刻的感悟,这样才能加深对古诗词的记忆。这就是我要介绍的第二种方法——理解感悟记忆法。
理解感悟记忆法属于一种意义记忆方法。心理学认为,所谓理解记忆法,就是借助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懂事物的意义、把握事物的结构层次、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忆活动方式。理解记忆法的基本条件就是在理解记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加工,可见它是建立在更高智力水平上的记忆。
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记忆法,就是理解古诗词的语句含义,弄清古诗词内部的结构关系,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这种方法,因为借助意义进行理解,记忆更为牢固,更为持久。
如何进行理解感悟记忆呢?
我们知道,古人大都通过诗歌来描述一种意境,通过这一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自己的志向。或咏物,或言志,或描写山水,或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一而足。但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事、景、物等来创造意境,表情达意。而这就要靠读者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才能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抒发的情感、志向或者表达的思想。
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落实:
1、品味诗中重点字词,通过对字词的品味来进一步理解古诗词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在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的时候,我们要善于抓住其中的重点词、关键词来进行品析、理解,从而感悟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些关键词,就像王国维所说,在诗中起到了“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我们要特别关注。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诗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描绘了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的奋斗精神。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让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的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是奋斗精神的体现。其中“排”字形象而恰切地写出了鹤推开重重云层的阻力、奋勇搏击长空的昂扬斗志。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2、理解关键诗句,通过关键诗句的理解体会诗词的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优秀的篇目,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诗句成为了千古名句,它们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思想情感、高超的艺术魅力。我们在理解这些作品时,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进行理解、感悟,才能很好地理解全诗。
例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的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诗的尾联叹惜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起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从末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诸葛武侯的深切悼念和痛惜之情。
又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末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形象的方式抒发了对朋友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3、结合诗词的背景来感悟诗词的情思。
领悟诗词情思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这首诗,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枥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活动激趣记忆法
古诗文积累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那就是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以应付考试。积累时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为了积累而积累。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背得苦,老师督促难。针对这一倾向,教学中我们就应注意改变积累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变被动背诵为主动积累。
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我认为可以针对学生喜欢玩、喜欢活动的特点,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积极性。这就是活动激趣记忆法。
它是学生们最感兴趣、最喜欢的一种活动记忆方法。以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古诗词,让他们在活动中记忆、在快乐中积累。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享受活动的乐趣,使记忆过程变得有趣、轻松而快乐,又可以达到积累古诗词的目的。
活动激趣记忆法的活动方式有很多,我这里主要介绍几种:
1、诗词接句或诗词结对
诗词接句这种活动比较简单,就是根据诗歌的上句背出它的下句来,或者根据下句背出上句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诗词结对将一首诗的顺序打乱,让学生理顺诗歌,以此加强记忆。或者将数首诗的顺序打乱,让学生从中找出一首首完整的诗来。当然,这里还牵连到一些诗歌的知识,如对仗、粘对、押韵、仄起平收等。
2、读画背诗
配备与诗歌内容、意境差不多的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图画意境来记忆诗歌内容。《黄鹤楼》《江雪》《元日》《小池》《秋词》等。(展示图片)
3、诗词记忆接龙
这种方法是在学生记忆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的基础上,将相同内容或主题的诗歌进行接龙记忆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类记忆。例如:写山、写水、写月、写送别的诗歌接龙等等。
4、记忆竞赛比拼
就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挑战意识,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记忆大比拼活动。
古诗词的积累方法,还有很多有趣而有效的,我就不再——赘述了。
邓玉霞,女,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