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185

  

重温李少红作品《大明宫词》

◇ 张 娜

  新版《红楼梦》暑期档热播,导演李少红遭到颇多质疑。相比之下,新版《红楼梦》打破经典的东西太多,不被人看好。与此同时,也让我更加怀念李少红导演之前的电视剧作品《大明宫词》。
  信息时代,电视剧创作进入平民化,世俗化阶段,而总览荧屏内外,我们的电视剧却表现出太多的雷同,有人戏称是“大哥二哥十三哥,个个都是麻子哥,迎面走来认不得。”《大明宫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脱颖而出,冲斥横肆的美艳与优雅,刺激眼球与耳膜的视觉、听觉效果,颠覆传统语言习惯的对白与台词,深刻细腻的女性视点,精辟的切入和深层的挖掘,造就了《大明宫词》的经典。
  一.独特的视点切入
  《大明宫词》演绎了大唐帝国两位美丽女人的故事,但在华美的画面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抵触与争斗,出发点、目的都是好的,但结果却酿成了悲剧。武则天对太平宠爱有加,比如用权力来给予她爱情,是因为她想补偿,可最终却导致太平初恋的早夭,导致了母女之间裂痕的无法弥合;比如太平对薜绍有的只是单纯的爱慕和包容性的理解,而最终却导致了薜绍的死;对薜绍而言,他是至情之人,他只能忠于一个爱情,他选择了“长相守”,那他和太平只能如歌词所唱的是“注定凄艳的荣幸”。
  要演大唐帝国的故事,可选、可切入的点太多太多,可以表现的内容范围也很广,而李少红只选中了母女俩,通过两个女人的故事来带动整个剧情的发展。在那样一个庞大遥远的历史框架中,武则天被历史定义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人人都看到她辉煌的政绩和与之相匹配的政治野心以及阴险毒辣的手段,这是历史。导演在处理的时候没有把武则天当作是武皇来拍,只是把她还原为真实的人,一个女人来表现。她有作为人妻的冷静理智、坚强隐忍,也有作为人母的温情脉脉,更主要的是她理解作为一个权力漩涡中的女人的难做与种种无奈。她后面还天下以李姓也说明了这一点,她不想让女儿或是其他什么人再走她的路,她深深地理解这种孤独与悲哀,正如她的结局——一块无字碑。
  二.唯美的视觉表现
  从剧中人物来看,选择陈红、周迅、归亚蕾、赵文宣等一批既有演技又有相貌的实力派演员来饰演,这就能从演员阵容上吸引观众。从服饰上看《大明宫词》大胆地运用色彩艳丽、质地轻薄的面料,整体给人一种华丽飘逸的感觉,红色的张扬与热情,白色的纯洁与素雅,在整个画面构图中,人物造型的美更是突显了出来。
  《大明宫词》中小太平初见薛绍的镜头,面具掀开后那明媚的面孔,柔和的笑容,清澈的眼神,镜头运用流畅,光线明亮,给人一种愉悦惊喜的感觉。还有后面太平款款步入大殿,请求赐予驸马的场景,如剧本所言“太平惊喜的喊声先于身体急急地闯入大殿,为堂中例行公事的沉闷气氛亮亮地扯开了一个口子”。太平身着朝服,一脸洋溢的幸福,仪态万方,神情庄重坚决,镜头将这些都一览无余地照顾到了,呈现给我们的正是一位天真少女如春日阳光般明亮的初恋滋味。
  导演带给大家的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是通过色彩的彰显、光线的处理、人物造型的设计等多元方式传达给观众的。她用蒙太奇,用色彩,光影来渲染人物的情绪,正是因为充分把握好了镜头的这种影象作用,才给大家过足了“精致养眼”的瘾。
  三.全新的听觉表达
  与其明艳华美的风格、独特的服饰造型相匹配的,在语言方面导演和编剧动用了他们最大胆的想象。《大明宫词》中有大段大段华丽的旁白和诗一般的台词,这种风格自始至终贯穿下来,成为该剧的点睛之笔,使它的整体特色更趋精致优雅。这首先要感谢编剧郑重、王要,是他们带着热情、带着对艺术无限的遐想,豪气冲天地开了这个头;而导演支持成全了他们的热情冒险。华丽的篇章,用词的精挑细选,整个句子中充斥的热情、矛盾与典丽,成为该剧经典的声音,从而使整个《大明宫词》如一首美妙凄艳的词,词风是婉约优美的,仿佛带着亘古以来的美艳与忧伤及扑鼻的香味与血腥,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大唐宫庭的风流气象。
  总览本剧在视点、视觉、听觉方面的创新可以看到,导演李少红始终用两个基本的元素在表达自己——影象和视听,这也正是身为电影导演的她在长期执导过程中所深谙的技巧。
  
  张娜,河南省轻工业学校教师。

重温李少红作品《大明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