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8期 ID: 157129

[ 王建平 文选 ]   

教师的课堂风采

◇ 王建平

  现在,很多中学实行“学案导学”,即依照提前设计并发放到学生手中的学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导学、导思、导练的环节,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效训练。这种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建构的教学模式,重心在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答,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契合了高中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但是,很多教师却感到难以适应。他们普遍认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只不过充当了一个串联者的角色,在频繁的师生互动中,还往往被学生的行为所羁绊和左右,拖延了教学进度,影响了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妨碍了教材深度的挖掘和拓展;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颠覆了教师的权威地位,甚至主导地位,使得教师的酣畅淋漓无从释放,讲课的风采无从展现。
  对此,我们需要从教学理念和操作技术两个层面进行仔细的辨析,从而廓清认识,明确方向,自觉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步骤、手段和方法,从实质上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从理念上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人智力的培养,强化双基教育,以升学为目的,培养的是应试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处于霸主地位,学生只能跟随和围绕。所谓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教材开掘和拓展都由教师独立掌控和担当;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酣畅淋漓的从头至尾地讲授和发挥,滔滔不绝,甚至汪洋恣肆,让学生惊叹、敬佩、羡慕,满足了教师表演欲望,完成了教师课堂风采的完美塑造。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下,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被挫伤和磨蚀,学生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无从培养和提高。这种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能力促进的长期弱化,必然对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造成终生不利的深远影响。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必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设计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教学过程,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在主动探索、发现、认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以发展。
  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首要的问题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彻底抛弃旧有的教学霸主意识,将主讲者的角色转换为组织者的角色,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推向最重要、最突出的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上台展示的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而非对教师的依赖;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非被动接受的思维;形成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积极、自信、向上的心理需求,而非在学习中苦苦挣扎的岁月煎熬。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其意义就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也因此,教师的风采已经不再是主讲者的风采,而应转变为主持人的风采。而优秀的主持人,往往能够巧妙地引出嘉宾的话题,激发嘉宾的表现欲望,让嘉宾充分的展现个人的魅力,而非越俎代庖,让自己的表现掩盖了主角的光辉。
  教师转变观念是第一位的,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同时,在“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师们普遍感到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琐碎、肤浅、超出话题;师生互动容易拖沓、混乱,以及个别学生与学生群体的调动、协调问题等等,这些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不断地探索。
  其中,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特别强调。
  第一,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中的盲点、疑点、重点、难点的点拨。
  在“学案导学”中,自然会遇到学生学习的盲点、疑点、重点、难点,以及必要的拓展点,教师有责任而且必须加以点拨和强化,使之清晰化、明确化,稳固化,让每一名学生建立准确、完整的知识网络,决不能放任学生自由、肤浅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中,对于学习的盲点、疑点和难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求答案,或者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互相启发,共同解决,但是,限于时空和资料的不足,如果教师不加以补充、说明,甚至提前讲解明白,而是先让学生自学或讨论,有时候反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为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会机械、呆板的搬用固定的模式,一味安排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是抓住最佳时机,深入浅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给予巧妙地点拨和诱导,让学生在最初接触时即建立起清晰、明确的印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得轻松愉快、快速高效。
  对于重点,对于必要记忆和重要的知识,教师也必须毫不犹豫的加以重锤敲打,反复练习,强化巩固。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会的、理解的东西,不一定就是记忆深刻的,不一定就能明白对于以后学习的深远意义,所以,教师必须在关键时候强化之,让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二,教师对于预设与生成的处理。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是“学案导学”课堂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跃,不断有发散性的、创造性的、充满想象的思考,自然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超出预设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需要鼓动和培养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还要善于抓住富有启发性、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其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思考和理解引向深入。例如,语文教师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在整体感知、自主阅读理解、小组交流之后,提出疑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怎样理解?“多情”是什么意思?教师认为这是解读全诗的关键点和切入口,于是放弃了原先设计的按上阕写景的特色,下阕抒情的基调,刻画周瑜形象的作用三个步骤,引导学生从调整“多情应笑我”的语序,方便理解入手,进而启发学生“情”从何来,为什么称“多情”?为何“多情”而“早生华发”?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并与题目“赤壁怀古”联系起来,与苏轼的遭遇联系起来,与三国历史人物周瑜的功绩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对词所抒发的情感有了深透的理解。
  尊重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环节,而又不至于散漫无边,主题不彰,浪费时间,需要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相当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需要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
  第三,教师对于个别学生与学生群体的协调。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问题,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还是大部分学生的问题?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成为解读课文的钥匙?需要教师的功底、敏锐和变通,还需要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体观念。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之后,就会出现群体注意力不够集中,或不容易集中的问题。多数学生只关注自己的问题,兴奋点繁多散乱,以至于忽略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在教师专门讲解时都难以集中注意力,以致留下知识的漏洞。所以,教师应该适时地调控课堂气氛,防止过热、过散,适时调整学生的兴奋点,集中精力解决要害问题。
  所谓适时和恰当,即是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尊重学生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尽兴的发挥;尤其是高中,学生上课时踊跃发言、尽兴展示、激烈辩论的积极性更需要珍惜,更需要教师通过激情点燃,通过耐心加温。
  总之,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得教师的课堂形象也具有了别样的风采,由过去的备大纲、备教材,转变为不断学习、关注教学对象的备课标、备学生;由过去的讲授改变为敏锐、灵活、准确、高超的相机点拨,由过去的你讲我听,改变为师生其乐融融的共同探索,一起成长。虽然,在课堂上看起来,似乎教师的长者、智者、学者的形象没有原来那么高大,但学生的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在开放的、动态的课堂上得以全面的大幅度的提高,作为教师,有什么事比看到学生的进步更高兴呢?
  
  王建平,教师,现居山西临汾。

教师的课堂风采